查看原文
其他

杨柳青:来港科大(广州),共创历史、改变世界!

HKUSTGZ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2024-08-23


系列报道“英才访谈”

- 第05篇 -







教授档案


杨柳青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智能交通学域和物联网学域双聘讲座教授

  • 智能交通学域署理主任

  • 广州市全域互连与网联智能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柳青博士,IEEE Fellow,近年来在通信、感知和智能方面的工作得到广泛认可,在世界顶尖科学家榜单中排名领域前0.5%,是少数同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职业奖(NSF-CAREER)和美国海军研究局杰出青年学者奖(ONR-YIP)殊荣的学者之一,也是获评IEEE  Fellow 时最年轻的学者之一。荣获最佳论文奖9项,主持或参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及海、陆、空军各研究局的国家级项目18项,经费总计超过五百万美元。发表专著6部、书籍章节4 部、学术期刊论文170余篇,会议论文220余篇,Google Scholar 引用14000余次(h-index 59,i0-index 222)。现任 IET Communications主编、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执行编委,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高级编辑等。



杨柳青教授的“跨界”,从读本科的时候就开始了。在国内双学位教育尚不盛行的时代,她就修习了两个“天差地别”的专业——电力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在美国求学、科研、生活二十余年间,她在“跨界”之路上狂飙,研究领域涵盖通信网络、传感、感知融合、网联智能等方面。在国外顺风顺水却“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无法满足她求新求变的渴望。做好了来过“艰苦生活”准备的杨柳青教授毅然归国,加入了全新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而这里的一切,都让她意外,让她惊喜,更让她期待。


杨柳青在港科大(广州)办公室



您曾在美国的多所高校担任教职,是获评IEEE Fellow时最年轻的学者之一,能不能为我们讲一讲您的学术经历,以及获得的成就?

我在本科期间修读电力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研究生专业是通信与信号处理,博士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方向。在美国读完博士,我在佛罗里达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都曾任教。

 

我的研究领域覆盖范围比较广泛。我在佛罗里达大学期间,进行水声通信和信号处理、传感等方面的研究。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任职期间,在之前开展的高速下宽带通信网络研究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智能电网通信感知信号处理的研究内容。

 

我在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方向则更加“融合”。在一般人眼中,“水下”这个场景可能与“交通”二字关系不大。实际上,二者是有很多共通性的,我的“水下”研究也和交通相结合,涵盖车联网、无人驾驶的通信和数据问题等等。

 

在学术成就方面,我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职业奖,以及美国海军研究局杰出青年学者奖,主持或参与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及海、陆、空军各研究局的多项国家级项目,也获得了一些优秀论文奖。除此之外,我在学术社群当中,担任一些重要的学术杂志的主编、参与组织许多学术会议等等。成就不算太多,未来还要继续努力!




此前您一直在美国任教,为什么选择回国加入港科大(广州)这所新学校?


一直以来,我做的都是“跨界”的研究。从本科开始,就“阴差阳错”地“跨界”了。我本科主修电力工程,同时对数据很感兴趣,又辅修了计算机的双学位。计算机属于弱电,电力工程属于强电,这两个专业相差甚远。随着知识和学术研究经验的增长,我也能学以致用,把这两个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研究中去,用“跨界”的思维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我的科研准则是聚焦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理论做得再漂亮还是要回归到实践应用当中去。发表论文不是目的,而是一个途径,是让更多人知道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我的研究课题都是基于实际问题而形成的,研究领域也比较“融合”。

 

从美国回到中国,也经过一段心路历程。美国大学的系统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沿袭“术业有专攻”的传统思想。因此,最近几年我都“蠢蠢欲动”,想寻求更适合开展“跨界”学术研究的机会。

 

后来我听说了港科大(广州)融合学科的理念,觉得很新颖。我也和身边的一些朋友做了交流,特别是跟倪明选校长聊过很多次,进一步了解到港科大(广州)的独特之处:从学术架构、学科设置上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开展。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倪明选校长的“有问必答”。加入学校之前,我给倪校长发微信咨询一些学校的情况。无论是国内时间已经多么晚,甚至是凌晨,倪校长的电话马上就过来了,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

 

我想,如果以这样的精神重视人才、开展工作,那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这也促成我下定决心加入港科大(广州)。如果留在美国,我可以预见到以后相对安逸、稳定的生活。诚然,学术研究也能带来一些成就感;但是我相信,港科大(广州)是一个更适合我去 Make a change(做出改变)的平台!


杨柳青和学生们在一起



您是智能交通学域的主任,同时是智能交通学域与物联网学域的双聘讲座教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在这两个学术领域的阶段性工作成果?

说到交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地面交通。而我们智能交通学域的发展理念,强调一个“泛在”,字面理解就是“广泛存在”。我们要建设一个在泛在物联网支持下的综合立体交通,涵盖地面、地下、水上、水下、空运等综合立体的智能交通网络。大到航空运输的物流,小到在家网购收快递,从出行、运输的安全性、便捷性、能源消耗等方面做一个整体的、智能的调度。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河流海洋触手可及、交通运输十分便利的地区,提出这样的理念再适合不过了,这也是我们学域的独特之处所在。

 

我们的研究倚赖实验设备,如沙盘模拟系统、无人车等等。因此,自去年秋季以来,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对于科研基本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上面,目前取得了三个比较大的进展:在学校内部成立了一个全域互连与网联智能(SC²I)中心,是学校目前第一个跨枢纽、跨学域深度融合的联合研究中心,也是广东省通感算一体化泛在物联网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中心的核心教职人员分别来自系统枢纽智能交通学域和信息枢纽物联网学域。在中心团队的人员基础之上,加入了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分析等学域的老师,共同申报的广州市重点实验室也在去年下半年获得立项。我们进一步联合了伍楷舜教授的团队,于去年底拟获批了学校首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来自不同枢纽、学域老师将会共同开展研究工作。这些成绩不仅充分体现了学校发展融合学科的理念,同时也说明我们研究方向、方案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契合。

 

我们学域的青年教师团队非常优秀,去年我们拿到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我们学域有包括港珠澳大桥前总工程师苏权科老师在内的实践教授团队,阵容十分强大。目前,我们正在加大力度,争取引进更多的资深教授,加强学域的研究实力。


杨柳青在港科大(广州)红鸟学创空间



您在港科大(广州)工作、生活的感受如何?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事?



我想分享一个最近让我印象很深的事情。我是去年暑假期间加入港科大(广州)的,来到学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咱们崭新的校园、办公室、宿舍、体育设施都已经习以为常。我随手拍了一些照片发给我在美国的家人和朋友,他们都以为是效果图,觉得很震惊!最近在招聘时,有些资深的候选人需要拖家带口来,也对学校的环境有些顾虑,觉得我们是一所新学校,担心工作和生活设施不完善。我对他们的担忧表示吃惊,但回想一下,我来之前,也对校园的设施、环境没有太高的预期,来了之后每天都有惊喜。在看到我给他们发的学校办公环境、体育设施的照片后,很多人表示难以相信,想要亲眼来看看!





请您用一句话推介港科大(广州),邀请更多人才加入。


港科大(广州)将会开启高等教育的2.0时代。来这里,共创历史,改变世界!




目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面向全球招聘海外优青。学校将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全面的支持政策、优厚的福利待遇,欢迎有志英才加入,与我们共同创建一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详情请参见以下链接:






END




英才系列

01 | 褚晓文:天时地利人和,尽在港科大(广州)!

02 | 张县:在港科大(广州),感受交叉学科的“极致体验”

03 | 高平:港科大(广州),血液新鲜、养分充足

04 | 刘浩:相约港科大(广州),共筑产学研用高地 



图文:笃学路1号编辑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