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疫情时期国内文旅经济发展新特征




作者:兰红梅 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夏骥 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首席内容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来源:首刊于《经济展望》


近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全球旅游市场持续低迷,2022年全球旅游经济进入复苏态势,2023年国内新冠肺炎实施“乙类乙管”政策后,文旅市场活力率先复苏,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文旅领域系列政策因势利导,引导市场活力逐步恢复;二是文旅产业发展因市而兴,新空间新业态不断拓展。旅游业有望迎来强劲复苏,推动整体经济复苏发展。全文5958字,阅读约15分钟
华略原创音频上线,欢迎收听音频版
全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国内文旅市场活力率先复苏。各地景点展馆、街区商超、影院剧场人气显著回升,消费回暖趋势明显,据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12.16亿,比上年同期增加3.86亿,同比增长46.5%;实现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1.3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53万亿元,增长69.5%。其中,2023年春节是2020年以来旅游业消费活力最为旺盛的春节,全国旅游出游3.08亿人次,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和73.1%。


特别是,五一期间文旅消费规模超越疫情前同期水平。据文旅部数据显示,国内旅游总人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从旅游目的地来看,国内传统热点旅游目的地北京、杭州、大理、厦门等城市热度比疫情前有过之而无不及,重庆、长沙等网红城市持续爆火,淄博则异军突起成为现象级出圈典范,非遗旅游、乡村旅游、露营休闲等形式广受青睐。究其原因、探其根本,文旅经济在“乙类乙管”政策后,系列政策因势利导,产业发展因市而兴,总体来看可归纳出两大特点:


特点一:观政策导向——“乙类乙管”政策后,系列文旅政策引导市场活力逐步恢复

对新冠肺炎实施“乙类乙管”政策后,各部委紧跟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态势和市场需求出台系列政策,积极引导文旅市场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恢复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力,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两会期间热议话题。


第一、优化细化疫情防控政策。一是落实“新十条”和“乙类乙管”。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1],确保各项疫情防控要求落实到位,保障文化和旅游活动正常开展,人员有序流动。指导公共文化单位、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做好场所、活动的常态化疫情防控,科学佩戴口罩,做好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疫情严重期间,适时依法采取临时性的防控措施,及时应对、果断干预、科学处置。


二是逐步恢复出境旅游业务。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试点恢复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业务的通知》[2],允许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开展产品发布、宣传推广等准备工作,试点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泰国、印度尼西亚等20个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同时做好疫情防控、规范经营活动、加强监督执法。


三是逐步恢复涉外营业性演出业务。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优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管理政策的通知》[3],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恢复对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的受理和审批,促进演出市场恢复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优化涉外营业性演出管理政策的通知》[4],逐步恢复对涉外营业性演出的受理和审批,督促演出举办单位执行“乙类乙管”后的疫情防控措施,持续推动演出市场繁荣发展。


第二、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是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5],在全国选择部分县(市、区)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首批试点工作,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促,推动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工程,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乡土文化活力,同步研究推动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建设工作。



二是着力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开展“四季村晚”活动的通知》[6],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在农闲期间开展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村晚”,支持各地“村晚”常态化开展,以乡村为中心,以“四季村晚”为品牌,融合乡土文化、乡村旅游等元素,丰富活动内涵。


第三、持续深化“互联网+旅游”。一是着力提升文化与旅游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开展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7],旨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文化和旅游领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培育基地,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主要面向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业务领域,服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同时鼓励以企业为核心,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申报,提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文化和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开展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开展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荐遴选暨培育试点工作的通知》[8],旨在推进智慧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引导智慧旅游场景应用创新发展,培育旅游消费新场景新热点。促进数字文化、交互体验等线上场景和技术的线下旅游转化,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科技内涵,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出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并具有数字科技显著特征的智慧旅游新产品发展之路,更好推进数字经济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智慧旅游经济生态。


三是推行应用文化和旅游市场电子证照。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行应用文化和旅游市场电子证照的通知》[9],全面推行电子证照,正式启用文化和旅游市场电子印章,以电子认证服务为支撑,与文化和旅游市场电子证照同步启用。统一文化和旅游市场电子证照标准,制定6类电子证照标准(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C0246—2021)、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C0258—2021)、导游资格证书和导游证(C0313—2022)、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证(C0314—2022)、营业性演出许可证(C0315—2022)、娱乐经营许可证(C0316—2022)),列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工程标准统一发布实施。建成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统一电子证照数据库,实现电子证照元数据、目录数据、事项数据的统一归集。加强平台内电子证照的共享调用,推动实现“信息免填写”“材料免提交”“最多报一次”。


第四、持续优化资源供给。一是促进优质资源向优质产品转化。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第一批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建设工作的通知》[10],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指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富有文化底蕴,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力和较高旅游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或独特性的优质旅游资源)主要基于旅游资源普查成果,梳理筛选代表中国形象、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系统呈现中国文化之美、自然之美。通过多种方式对纳入名录的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广泛进行推介,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在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等旅游产品建设中作为重要依据,促进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向高等级旅游产品转化。


二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11],在旅游发展中,强调为传承群体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鼓励传承人参与旅游管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同时提出加强项目梳理、突出门类特点、融入旅游空间、丰富旅游产品、设立体验基地、保护文化生态、培育特色线路、开展双向培训等系列重点任务。



三是规范露营旅游新业态健康发展。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顺应人民群众旅游休闲消费体验新需求,扩大优质供给,保障露营旅游休闲安全,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


特点二:察产业动向——文化、产业和旅游持续融合,“文旅+”向“+文旅”[1]转变

后疫情时代,文旅行业面临巨大的市场转型和产业变革,迫使旅游投资创业机构和市场主体改变传统投资模式、商业形态和业务板块,推动市场主体在细分市场上加大融合创新力度,聚焦升级传统文旅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产业向创新驱动转变,文旅融合边界不断拓展、产业不断升级,营造沉浸式文化感知和体验,打造新消费综合体,不断催生新兴消费业态。


第一,“文化+旅游”融合创新推动特色文化资源转化。“非遗+旅游”“文创+旅游”“博物馆+旅游”“演艺+旅游”“音乐+旅游”“动漫+旅游”“节庆会展+旅游”等新旅游业态正在创新发展。


一是促进文旅产品业态提质增效。注重强化“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体验感、互动性和场景感,符合消费实际需求,比如宋城演艺从“一台剧目、一个公园”千古情模式向“多剧院、多剧目、多活动、多门票”演艺公园模式转型升级,持续丰富演艺经营内容,各大“千古情”演出总场次远超2019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2.34亿元、同比增加174.82%,净利润约6031万元、同比上升256.29%[13]。


二是正在培育沉浸式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景区、沉浸式综合体等细分市场保持活跃,沉浸式教育、沉浸式红色旅游、沉浸式演艺等细分领域持续升温,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的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比如“长安十二时辰IP主题”采用影视IP+文化IP+全维度文化沉浸项目组合式开发建设模式,将唐文化与演艺、美食、文创、游戏、零售等业态融合,营造唐文化沉浸式体验新场景,编排唐风互动沉浸式新演艺,激发可感可触文化创意新消费,第一季度日均客流超7000人次。比如天津中捷产业园第一季度新引进签约“宴海如梦”沉浸式文旅产业园项目,通过非遗展示、幻灯艺术、舞台剧演绎、互动体验等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文创旅游新地标。



第二,“乡村+文旅”推动会商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新业态。通过“+文旅”思维推动会商农文旅体融合,从观光旅游向休闲、体验、度假、康养等新业态转变,从打造沉浸式景观、创新研学体验、挖掘多元产品吸引力等方面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生态、康养、露营开启会商农文旅体产业融合2.0,激活乡村经济,2023年第一季度乡村接待游客7.55亿人次、同比增长50.6%。



一是产业联动不断加强。结合城乡两方实际需求,依托环境、产业、人口、文化等资源基础,整合农业生产、文化体验、旅游经营产业链,聚集创新创业要素,发展高效特色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比如石头寨“蓝色旅游”产业、振兴村“天地庄园”等体现了会商农文旅体产业拓展和融合的趋势。


二是城乡消费不断创新。塑造乡村特有符号,挖掘自然生态型旅游产品,打造特色乡村文旅消费。比如露营经济正在蓬勃发展,2022年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达到1134.7亿元、同比增长51.8%,带动市场规模为5816.1亿元、同比增长52.6%,正由“营地+景区”模式向“营地+田园”“营地+研学”“营地+体育”“营地+玩乐”“营地+演艺”多样化发展。


第三,“科技+文旅”融合赋能文旅产业不断拓展新空间。元宇宙承载着数字经济的新场景、新应用、新生态,特别是文旅领域应用场景广泛,比如亲子主题乐园、大型景区、商业综合体以及研学综合教育等场所均可灵活部署,提升文旅市场主体数字生产能力、竞争能力。



一是赋能景区,元宇宙为文旅景区提供数字孪生建模、3D渲染、全息成像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随叫随到”、沉浸式的旅游服务体验。


二是赋能文博,上海世博馆等多家博物馆推出线上VR展厅、“博物馆云春游”和“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模拟实景参观,实现足不出户在线游览。


三是赋能演艺,利用元宇宙3D渲染、VR、全息投影等技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全景式交互设计,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氛围。


四是赋能文创,利用数字藏品技术,创新文创形式,通过数字藏品区块链认证属性,融合文旅项目独有资源的稀缺性和游客参与体验的独特艺术效果,强化艺术增值空间和投资作用。


整体来看,文旅经济恢复势头好于整体经济恢复进程,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宏观调控,也离不开市场的持续发力,一个因时而动、一个顺势而为,共同激发文旅消费巨大潜力。可以预见,文旅融合将持续深化,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将持续拓展,以文旅复苏的微薄绵力推动整体经济复苏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Z].2023-01-01
2.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试点恢复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业务的通知[Z].2023-01-20
3.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关于优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管理政策的通知[Z].2023-01-16
4.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关于优化涉外营业性演出管理政策的通知[Z].2023-03-16
5.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Z].2023-01-12
6.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四季村晚”活动的通知[Z].2023-03-15
7.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首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Z].2023-02-03
8.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荐遴选暨培育试点工作的通知[Z].2023-03-08
9.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推行应用文化和旅游市场电子证照的通知[Z].2023-02-27
10.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第一批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建设工作的通知[Z].2023-01-05
11.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Z].2023-02-22
12.文化和旅游部 中央文明办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 市场监管总局 体育总局 林草局 乡村振兴局.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 [Z].2022-11-21
13.宋城演艺一季度实现营收2.34亿元 归母净利润约6031万元. 2023-04-27.http://finance.jrj.com.cn/2023/04/27204537514701.shtml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
【原创】长三角的“湖区经济”优势何在?未来何从?【原创】长三角的“湖区经济”正在加速崛起
【原创】职场95后的荣誉感:为什么要在创业型公司继续干?【原创】38年老兵自述:五个维度看决策咨询工作的辩证法(通透)【原创】上海有虹桥,苏州有花桥……【热文】市委书记执笔,如何将城市推介写成美文?【热文】华为冲破封锁携5G回归:“轻舟已过万重山”【热文】聚天下英才,深圳有何特殊吸引力?市委组织部这篇文章讲透了【热文】关于躺平式干部,这篇调研报告说透了!【热文】中国最牛县级市,是如何炼成的?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