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三角的“湖区经济”正在加速崛起

兰红梅 上海华略智库
2024-09-03



作者:兰红梅 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来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热线》


长三角地区素来有着“江南水乡”之称,有许多城市依湖而生。如今,长三角“湖区经济”正在加速崛起,湖区越来越成为集聚创新资源的科创高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日前,华略智库兰红梅接受了《长三角热线》的采访,围绕长三角地区湖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等问题进行解答,一起来看!全文6021字,阅读约16分钟
水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本色,在2300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内,水域面积占了约350平方公里。近几年,长三角“湖区经济”正在加速崛起。


日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滨湖产业,通过发挥环淀山湖经济区域生态环境优势,整合示范区水乡古镇、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资源,打造魅力彰显的文旅休闲胜地,实现湖区周边经济协同发展。




1、主持人张新:长三角地区向来以江南水乡著称,具有发展湖区经济的先天优势。您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湖区经济吗?



兰红梅:至今国内外关于“湖区经济”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广泛共识的成熟概念。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夏振坤及其课题组在《湖区经济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中,“湖区经济”定义为环绕某一湖泊或湖泊群,水陆相依,以商品农业为基础、农村经济为主体,农工商综合发展,城乡融合的区域性经济网络。这个定义突出湖区经济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是突出“区域性经济网络”,是围绕湖区资源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具有直接内在经济联系的毗邻地域的集合,是由经济力聚集作用而形成的边界模糊的经济区域网络。这种网络,是一种经济结构复杂、经济关系紧密、具有湖区特色的区域网络。这种区域网络,不同于经济区(即由于经济活动的极核——中心城市强大的经济功能向周围地区辐射而形成的经济网络),是以湖区资源开发利用为前提而形成的经济网络。


第二个是以湖泊或湖泊群为依托,围绕湖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以水利、水运、水电、水产和水上旅游相结合为特征的产业结构。湖区经济发展如果不以湖泊为依托,就会失去湖区特色,难以形成湖区经济网络,但湖区经济不等于在湖区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平原经济,因为湖区是包括以湖泊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水体经济和环湖陆地经济的整个区域,所有与湖泊开发利用有直接联系的地域都属于湖区经济的范畴。


第三个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以商品农业为基础,具有很大的时代限制,主要是基于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前提的农村经济网络,而不是以中心城市强大的经济功能向周围地区辐射形成的城市经济网络。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持续推进以及都市圈建设的深入推进,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义“湖区经济”。目前多数智库专家认为湖区经济是“环绕某一湖泊或湖泊群,以保护和优化湖区生态系统为前提,以打造‘水、绿、城、产、人’共同体为目标,以水陆统筹、综合开发、圈层推进为路径,形成的产业特色鲜明、综合功能齐全、人居环境良好、城乡和谐发展的区域性经济网络,在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中发挥着承载城市活动、完善城市功能、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下新概念更多的是突出生态功能:


比如紧紧围绕生态挖掘创新潜力点,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通过科技手段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位于纽约北部约150公里的哈德逊河谷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借势借力纽约的研究资源,在康养休闲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医药研发、药品制造、生物信息学与自动诊断系统以及健康服务等健康科技产业;东莞松山湖(城市内湖)致力于打造东莞创新枢纽节点,华为入驻松山湖高新区后投资建设了华为机器、华为终端、华为大学、华为研发实验室等项目,吸引一大批华为供应商进驻,形成以华为终端为龙头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链集群。


图:东莞松山湖实景图


再比如突出生态价值通过绿色低碳产业转化为“金山银山”,以发展商贸服务业带动区域发展。位于英格兰西北海岸的英国湖区(区域湖区),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湖区小镇,并完善其交通网络。各个小镇由统一的交通网络、服务节点串联形成完整的休闲旅游区,而非割裂分散的普通乡镇;美国五大湖各有特色,每一个湖都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开展湖区旅游,同时结合游泳、划船、钓鱼等娱乐休闲活动,带给游客休闲生活体验。




2、主持人张新:依托丰富的水资源条件,长三角地区很早就提出了湖区经济的概念。长三角地区的湖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兰红梅:长三角地区的湖区经济跟全国或国际的发展阶段基本类似,跟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从起步阶段到发展阶段,再到转型阶段和现代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起步阶段。这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此时受落后生产力水平限制,主要集中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城市形成与发展需要依赖大量水资源,所以大江大河沿岸和湖泊周围成为城市集中地,长三角地区依托长江三角洲成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域。


90年代至2000年——由单一的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向多元化的工业和服务业转变的阶段。湖区周边的工业园区相继建立,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城市对湖泊过度利用使湖泊生态遭到破坏,导致人们纷纷远离或逃离湖泊,依托人口稠密、背靠大上海的广阔市场以及生产生活高度发展的优势,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成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即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中发展最快的地区


2000年至2010年——注重生态保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与此同时,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相互叠加,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因经济发展湖泊污染日益严重,典型的事件是2007年震惊中外的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事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开始注重保护和恢复湖泊生态。


图:2007年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来源:群众杂志

图:无锡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来源:无锡日报


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爆发后,无锡率先对工业污染开展治理工作。无锡最大的轧钢厂——雪浪初轧厂在2008年全面关停,转型成为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这也是长三角地区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推动湖区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的典型案例,同时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流浪地球》《长津湖》均有在此取景。


随后生态自然观引导城湖相互作用逐渐趋于均衡,城市对湖泊的开发强度明显降低,对湖泊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大。同时,为了推动湖泊生态修复,城市与湖泊的融合发展也在逐步实现。比如,安徽通过拆分原地级巢湖市,使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江苏淮安通过洪泽撤县设区成为滨湖城市;上海青浦也早在2009年就提出要发展湖区经济,加快打造世界级湖区。


上海青浦提出打造湖区经济


上海有21个天然淡水湖泊,全部分布在青浦的青西地区,这是青浦独一无二的优势,是加快青西发展乃至青浦发展的宝贵资源。青西要发展,就要把“湖”的文章做好做足。青西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湖区的发展问题,把环湖地区打造成青浦新的增长极。“湖区经济”如何发展,关键是要根据自然和生态的实际要求,合理确定功能定位。主要突出三项功能:旅游、会务和宜居。


从旅游功能来看,2009年时青浦有5个4A级景区(点),全部集中在环湖地区(朱家角古镇、东方绿舟、大观园、太阳岛、陈云纪念馆),提出把青浦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产业发展为在全区占有更加重要地位的产业(支柱产业之一)。


从会务功能来看,青浦是上海最早的会务中心和休闲疗养中心之一。许多单位和机构都把接待中心、培训中心放在了青西地区(主要是淀山湖畔),积极调动各方积极性来整合现有资源、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档次和竞争力。


从宜居功能来看,青西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具备发展生态居住的良好基础。朱家角地区的开发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镇、国家宜居城市等称号。环湖地区一批高档的亲水型生态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比如江南华府、海源别墅、威尼斯花园、中信泰富等)。因此,青浦有条件把湖区建设成面向上海乃至长三角的亲水型的生态居住区。

再到近十年——以功能引领的现代化阶段。注重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湖区经济不断优化结构,推动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强跨区域合作,形成湖区经济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比如,近年来我国科技部门和长三角地区谋划建设环太湖科创圈世界级创新湖区太湖周边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城市,均把目光集中在近湖区域,纷纷推出打造生态创新湖区行动规划,淀山湖区域也正在积极研究打造世界级湖区。


图:环太湖科创圈,来源:无锡博报


总体上,“湖区经济”经历了从“资源依托”向“功能转型”发展。国家层面从大江大河战略(比如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到湖泊湿地战略(比如环太湖战略协同区),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腹地纵深。长三角地区聚焦到跨区域大型湖泊上(比如打造“环太湖经济圈”、环淀山湖世界湖区等),也在把传统养殖业优势转化为新时代科技创新优势,把大型湖泊周边区域作为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湖区经济,就是在建设美丽湖泊上的都市圈,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主持人张新:前面也提到了,环淀山湖经济区域是目前长三角发展湖区经济的重点。为什么是这块区域呢?这块区域发展湖区经济有什么样的优势?



兰红梅:首先,我们可以看下大的趋势。当下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逻辑,产生了一种“新地理”,是指“某一辖区或地区的增长,越来越取决于特定的企业家群体或者工人群体是否选择在那里居住”。这些特定的个体投资者、工程师、系统分析员、科学家、具有创造性的工人,逐渐成为“精明的地点消费者”。在工业文明时期往往是“乐业带动安居”,而在数字经济爆发的科技文明时期则是“安居带动乐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现代社会创新资源更多向风景好的地方集聚,美丽风景与美丽经济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孪生性。


特别是经历新冠疫情后,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工作单位与工作地点的分离开始成为重要趋势。德国、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家开始颁发“数字游牧民签证”,目的是吸引新的远程工作者,部分高层次人才选择边旅游边工作的方式,把办公地点搬到风景怡人的地方,诞生了一些新的城市形态。国内安吉等地方也成了“数字游牧民”热衷之地,这些地方能够把生活与“诗和远方”有机结合起来,破解“一二线城市容不下肉身、三四线城市装不下灵魂”的难题,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理想栖居地。未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不仅是工业化,还以文化孕育价值取向、以宜居生活环境吸引创新人才,从而培育新经济驱动城市发展。


图:数字游牧民在工作,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图:浙江安吉DNA 安吉数字游牧民公社,来源:中国新闻网


环淀山湖区域作为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内圈以及提振跨界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先行区的示范区,更具备毗邻近域先行示范,同时据《2022中国都市圈发展里白皮书》研究显示,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成熟型都市圈,故第一个优势是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文化资源禀赋。淀山湖湖区经济是指依托以淀山湖为代表的众多自然湖泊发展的区域经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在积极打造以生态涵养、环境保护为前提,突出以水文化、古文化为特色的世界级湖区。


第三个优势是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环淀山湖区域正在进行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青吴嘉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承载地,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和提供示范,特别是青浦作为国家会展中心所在地,也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同时叠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机遇以及五个新城建设(青浦新城建设更多是突出淀山湖生态资源优势)。另外,《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也提出,要把淀山湖及其周边的地区打造成为世界著名湖区,发展湖区经济。


尤其是多重战略叠加,能够助力环淀山湖区域更好地整合优化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会务会展和生态居住,逐步建立起经济与环境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以宜居生活环境吸引创新人才,培育新经济驱动城市发展。


比如华为研发部门从深圳搬迁到东莞松山湖,促使创新资源在一个新的场域集聚,松山湖科学城拔地而起。明年即将投入使用的西岑科创中心位于环淀山湖区域(青浦区金泽镇),西岑科创中心将在生态智慧实践、科创产业集聚和水乡活力社区三方面体现示范标杆性;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打造华为全球最大创新基地,将入驻海思研发总部,以半导体设计为核心,同时发展物联网、智慧城市等产业,将对示范区产业发展发挥引领性作用。


图:西岑科创中心效果鸟瞰图,来源:中国新闻网




4、主持人张新:湖区经济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淀山湖,也适用于整个长三角。目前,长三角的湖区经济发展都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



兰红梅:目前最为突出特点的是强调生态与创新相互作用、融为一体。以科技创新功能塑造为核心,推动生态湖区向创新湖区发展,应完成由污染治理到生态旅游,再到创新创业的转变,从生态涵养到生态价值释放,把协同保护的合力转化为协同创新的合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进而实现从发展工业导致污染的恶性循环,转向生态治理驱动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转向追求更加长远的创新效益。


其次是突出生态人文优势。从环太湖地区来看,江河湖海所形成的天然“连通性”,既是江南文化形成的逻辑起点,也是造就江南繁荣的重要线索。在某种意义上,湖区经济能够以美丽风景建构“新经济”,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充分释放生态资源所赋予的能量,能够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创新的起跳点。当前长三角地区迫切需要建构起支撑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创新的场所空间,而湖区恰好能够为此提供很好的想象空间。




5、主持人张新:发展湖区经济,不仅要发展湖区的文旅度假,也要发展湖区的创新产业。在打造创新湖、产业湖方面,长三角的湖区有哪些优势?有没有相关的案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呢?



兰红梅:是的,不仅要发展湖区的文旅度假,也要发展湖区的创新产业,特别是近年来打造创新湖区成为重点关注对象,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位于城市周边的湖区正在突破水源补给、观光休闲、交通运输、生态涵养等传统功能,逐渐成为汇聚创新人才、科研载体、新兴产业等创新资源的新型“科技创新空间”,比如东莞的松山湖苏州工业园区的独墅湖宜兴的“三汣”成都的兴隆湖等,形成了特有的“湖区经济”形态,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在打造创新湖、产业湖方面,长三角的湖区优势及案例我们在《长三角的“湖区经济”优势何在?未来何从?》中继续探讨。


图:宜兴“三氿”(西氿、团氿、东氿),来源:无锡发布


参考文献:

1.湖区经济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湖区开发与发展研究》课题组,1988.

2.从“涵养地”到“聚宝盆”:新形势下湖区经济如何大放异彩,上海中创研究院,2021.

3.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建设,江海学刊,2023.

4.2022中国都市圈发展里白皮书,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22.

5.协力打造世界级创新湖区,群众期刊,2023.

6.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

7.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2023.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
【月刊】华略智库8月刊:赴一场盛夏之约 向着远方再出发
【原创】职场95后的荣誉感:为什么要在创业型公司继续干?【原创】38年老兵自述:五个维度看决策咨询工作的辩证法(通透)【原创】上海有虹桥,苏州有花桥……【原创】如何运用智库思维做视频内容产品?【原创】上海江苏浙江交界处,拿什么吸引人?【热文】市委书记执笔,如何将城市推介写成美文?【热文】东莞干部发问:要向苏州学什么?【热文】上海,如何在角落里做城市更新?【热文】聚天下英才,深圳有何特殊吸引力?市委组织部这篇文章讲透了【热文】华为冲破封锁携5G回归:“轻舟已过万重山”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