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字长文盘点山东16市:成长股的潜力与梦想(下)

江沙沙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江沙沙 华略智库研究员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翻开齐鲁大地2021年“成绩单”,16座城市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在《万字长文盘点山东16市:谁在崛起,谁在蝶变》中,我们试通过对山东16市的强强比拼,来找寻其中绩优股、成长股、潜力股。本篇将着重描绘16市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短板,一起来看这些强劲“选手”究竟如何各展所长,力求在城市竞争格局中争先上位。


全文6319字,阅读约16分钟


山东东望日韩,西引沿黄,南连长三角,北接京津冀,处于中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上,工业基础雄厚,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发展比较优势凸显,在全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地位独特。16市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各展所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梦想,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希望继续激活城市潜力,在全国城市竞争格局中争先上位。


济南:强省会奠定优势地位


在“强省会”政策的加持下,济南迎来战略性蝶变,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GDP总量、地均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发明专利拥有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消费支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产业结构均衡,优势产业突出,服务能级较高。

济南是名义上的老大,但核心在于体现一流大城市的能级和品质。济南要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实验区等战略机遇,修炼提高城市首位度的“内功”,进一步提升经济密度、产出强度、创新浓度、城市高度,进一步提升对周边区域的发展联动和辐射带动,着力打造大济南都市圈。


青岛:全力冲刺北方第二城



青岛是海洋之城,也是开放之城,其未来在于是否拥有世界级的创新力。作为山东发展的龙头城市,青岛在GDP总量、地均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消费支出、出口总值、上市公司数量、独角兽企业数量等多个领域呈领跑势头。2021年,青岛GDP排在北方城市第三位,仅比天津低1558.59亿元,增速却明显高于天津,“十四五”时期有望赶超天津。


冲刺北方第二城,青岛要以经略海洋国家战略为牵引,强化国际枢纽门户功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全球资源要素引力场功能、国家级园区平台强劲动力源增长极功能,带动胶东城市圈一体化发展,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宜居宜业品质湾区城市。


淄博:百年老城期待重焕荣光



淄博作为曾以两个70%闻名全国的老工业城市,过去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达70%,重化工占传统产业比重达70%,被视为山东“大象经济”的缩影。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淄博也曾有过高光时刻,是全国第16个工业总量过万亿的城市。直到今天,淄博的二产占比仍近五成。


伴随资源的枯竭,淄博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但这座老牌工业城市正从转型升级的阵痛中渐获新生。地均GDP全省第三,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省第四、上市公司数量与潍坊并列第四。全国首创的“技改专项贷”,更是蹚出了 “淄博路径”。


淄博产业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链条都很短,但发展基础很好。未来淄博要抓住列入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战略机遇,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做长产业链、做活创新链、做强价值链、做优服务链,率先走出一条老工业城市创新转型的“蝶变之路”。


枣庄:加快从资源型城市转向创新型城市



枣庄凭借挖煤炭、烧水泥,经济发展曾一度走在全省前列。伴随着资源枯竭的阴影,枣庄一下子从“优等生”沦为了“差等生”。经济总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多项指标处于全省末尾。退无可退的枣庄吹响“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冲锋号,锂电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大数据发展全省领先,“一黑一灰”的城市印记渐行渐远。


负重奋起,枣庄要抓住山东新旧动能转化契机,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着力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密码,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重塑鲁D荣耀。


东营:石油城市加快创新转型



东营拥有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也是山东建市最晚的城市。东营因油而建、因油而兴、因油而富,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省最高,因而也被称做“日子过得最滋润”的城市。但也正因为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东营形成了“一油独大”的畸形产业结构。


必须在资源尚未枯竭之前实现转型,东营对此一直有清醒认识。为此,东营近年来在石油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积极探索转型新路,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列省内第三,创新正成为东营产业发展的原始推动力。


未来,东营要抓住数字化机遇,加大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让创新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烟台:坐三望二潜力独具



自济南吞并莱芜,强势晋升山东“第二城”后,烟台略显暗淡。GDP位居全省第三,经济增速低于青岛、潍坊、临沂等经济强市。但烟台在出口总值、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发明专利拥有量等领域排名前列。特别是,烟台工业基础扎实,企业素质普遍较高,上市公司数量超过济南,独角兽企业数量比肩济南,发展潜力独具。


烟台作为老牌经济强市,其核心在于谋求突破,走出一条守正出新的道路。在今年的山东两会上,烟台喊出“2023年GDP过万亿”的目标。要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充分发挥企业强、创新优、外向度高三大优势,实现制造业由大向强转变,打造新旧动能转化综合试验区青岛、济南之后的第三极。


潍坊:潍坊模式造就单打冠军



潍坊是全国为数不多农业与工业比翼齐飞的城市,种地办厂样样在行,也可以看做是大山东的缩影。


农业方面,潍坊打造了知名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三个农业产业化典型案例。


工业方面,潍坊制造业总量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全国的百分之一,21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6种产品亚洲第一,44种产品全国第一,83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4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数量跃居全省第一。


面向未来,潍坊喊出GDP过万亿、冲刺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前30强、加速迈入国内二线城市行列的口号。但也要看到,在青烟潍胶东半岛城市大三角演义中,潍坊在综合实力方面略弱于青烟,要抓住胶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机遇,牢牢抓住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两大主业”。


农业方面,要用好全国唯一的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品牌,增强农业创新活力、改革动力,打造农业种业“硅谷”;制造业方面,要以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为引领,进一步培育壮大制造业龙头,推进“潍坊制造”更进一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名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中心。


济宁:文化优势亟待转化为产业优势



作为省内步伐稳健的腰部城市,济宁因运河而兴,因文化而名,凭煤炭而盛,但也伴随着煤炭资源逐步枯竭而徘徊,转型发展的压力较大。但济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于此,有着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文化底蕴优势。


在中央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高度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变为发展潜力,把强大的文化优势变为发展动能,是济宁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要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文化价值,阐发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站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谋划济宁发展,打造闻名世界的首善之区。


要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码,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广为传播,与世界优秀文化融合创新,助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以文为魂,深入实施“文化+”和“+文化”战略,带动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在线经济、先进制造等大发展,重塑制造业品牌优势,彰显文化品牌特色,厚积内河航运品牌底蕴,推动文化消费、文化贸易上台阶,实现济宁经济的大跨越。


泰安:从靠山吃山迈向济泰同城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是一座典型靠山吃饭的城市,有“一座山养活一座城”的说法。凭借泰山这块“金字招牌”,泰安成为全国首个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市,被列为全省旅游休闲统计改革先行市试点和全省旅游客流大数据试点。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泰安第三产业占比突破50%。


但抛开旅游业的荣光,2021年泰安出口总值不足200亿元,居全省末尾。泰安也是山东近十年人口数量下滑幅度最多的城市。


泰安是距离省会城市济南最近的地级市,要借鉴苏州融入上海经验,实现与济南同城化发展,在济泰一体化中找准自身定位,实现错位互补发展。要借助济南放大泰山这一世界级IP影响力,在共同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合力开发文旅资源,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威海:从养老天堂变身创新高地



威海三面环海,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特,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也被坊间评为最适合养老的城市。但很多人不知,作为养老天堂的威海,近年来已悄然打响另一张名片,那就是科技创新。虽然GDP总量仅排全省第十,但威海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却位居全省第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省第六,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列全省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稳居全省第一,养老天堂正在加速向创新高地转变。


未来的威海,要抓住国家建设科技强国机遇,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与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全方位打造“学研金产官”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向各领域赋能,把创新要素价值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山东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创新型产业高地。


日照:小城市的大港口梦想



日照城市不大,人口不多,GDP总量在16市中倒数第二,但人均GDP却稳居山东中游。加之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于典型的宜居型城市。


特别是,日照拥有全国少有的深水良港,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集散中心、交易中心、供应中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专利授权量增速位于省内前列。深水良港赋予日照打造北方能源枢纽天然优势,钢铁和汽车两大基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港因城兴,城因港兴”。面向未来,日照要对标世界一流海洋强港,全力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提升港口辐射能力,依托港口优势发展壮大临港产业,推动港口经济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名城。


临沂:大市场大流通带动大未来



临沂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集群、重要的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南义乌、北临沂”,是中国商贸流通的晴雨表。活跃的民营经济促进了人口、产业和各类资源要素高效集聚,推动临沂经济突飞猛进。GDP总量全省第五,税收占比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值全省第四。


伴随电商经济的崛起,临沂发起了商贸物流转型升级的“孟良崮战役”,新型电商、网络直播行业井喷式爆发,一跃成为北方最大的短视频直播电商基地,快递业务量达到13亿件,居全省首位。


临沂是商贸之城,其核心在于推动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以发达的商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要紧抓全国首批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持续放大“商”的优势、提升“商”的能级,进一步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品牌塑造能力,打造中国新型电商之都。


德州:山东对接融入京津冀的桥头堡



德州地处山东内陆,GDP总量居全省第九位,发明专利拥有量、地均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多项指标处于全省中游偏下水平。但德州却是山东唯一一个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城市,在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进程中,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电子信息及新材料、高端化工及复合材料、高端装备、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未来,德州要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机遇,深化产业链合作对接,积极融入京津冀产业链价值链体系;加强和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建设离岸创新中心;推进和京津冀地区产业园区合作模式创新,打造一批“飞地经济”“飞地园区”;引入京津冀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德州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山东融入京津冀的桥头堡、京津冀资源入鲁的第一站。


聊城:外贸潜力加速释放



聊城是传统农业大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禀赋,第一产业占比全省最高。但聊城农业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农民多而不富的问题。虽然聊城经济体量并不起眼,但却有一个数据非常亮眼:出口总值增速全省第一,并连续10年入围全国外贸百强城市。


外向型经济明显的聊城,下一步要抢抓RCEP生效实施机遇,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和全球价值链变化挑战,着力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深度融入国际产能合作、价值合作,积极探索新型国际贸易先行示范,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带动聊城经济新一轮跨越。


滨州:科创滨州值得期待



长期以来,滨州几乎都背负着“落后”的标签,经济体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电解铝、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多为高耗能产业。魏桥集团是滨州的名片,也是滨州产业的缩影。


有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排行榜:2020年全国用电量前十的城市,第一是上海(1568.58亿度),第二是苏州(1544.48亿度),第三是滨州(1179.90亿度),比第四名北京(1166.40)还要多。


近年来,滨州通过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打破路径依赖,实现工业“蝶变”。2021年,滨州规上工业营收突破9000亿元,位列全省第三位;利润突破600亿元,位列全省第一位。


滨州作为山东沿海地市,拥有较好的传统产业基础,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科创驱动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存在巨大潜力。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强化产教融合,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壮大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助力滨州建设全国一流的硬核化、市场化、国际化科创高地。


菏泽:重大战略赋能快速崛起



近几年,位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菏泽迎来强势崛起的黄金窗口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突破菏泽、鲁西崛起”、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菏泽鲁西新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持续赋能,牡丹机场通航、鲁南高铁建成通车,交通短板变通达优势。多重利好下,菏泽经济爆发式增长,经济总量由全省垫底迅速到跻身省内中游。


作为山东最年轻的城市,菏泽拥有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人口红利赋予菏泽强大的后发优势。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菏泽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人均指标大多敬陪全省末座,主导产业、科创能力、上市公司数量等短板明显。


但菏泽崛起的“大势”已稳、环境已成,关键是保持当前良好发展势头,加速推进产业聚能、企业做强、环境做优,加快补上创新短板,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相信菏泽未来一定能够成为鲁西崛起的引擎和龙头,成为省界偏远地区“后来居上”的新典范。


山东是礼仪之邦,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工业强省,更兼具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岸线资源。山东既有中国北方的厚重之势,也拥有南方省份的开放气质。山东16市,犹如分布在齐鲁大地上的颗颗明珠,在区域竞合中各擅所长、各展绝技,在厚重的齐鲁文化底蕴中相互激荡、携手前行,共同撑起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的宏伟蓝图。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万字长文盘点山东16市:谁在崛起,谁砸蝶变(上)

【原创】从俄乌冲突看战争与经济关系的新走向

【原创】冬奥收官,万亿冰雪经济后续如何发力

【原创】互联网平台+金融场景:构建商业银行智慧养老金融生态圈

【原创】华略智库7000字讲透元宇宙:背景、技术、场景和机遇

【热文】十位县委书记同场向省委汇报,代表公文材料的高水平!

【热文】15个副省级城市十年变迁:谁快速崛起,谁负重前行?

【热文】告别“中国最难当部长”,王蒙徽将为湖北带来怎样经验?

【热文】人均GDP全国第一,这座四线城市凭何“闷声发大财”?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