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的赞歌|孟学祥:超越(人民文学 2022-12)

孟学祥 人民文学 2023-11-11


孟学祥
REMEMBER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协主席团委员。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高研班。在《中国作家》《民族文学》《青年文学》《青年作家》《天津文学》《山花》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两百余万字。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贵州政府文艺奖等多个奖项。

超 越
(节选)

孟学祥

人民文学 2022年12期

超越时空,大窝凼完成了大跨度的变化。

于我来说,大窝凼在近,天眼在远。外界只对天眼熟悉,对大窝凼陌生,我恰恰相反,对大窝凼熟悉,对天眼陌生。陌生与熟悉的记忆,一直在我心间绕来绕去,哪怕今天,熟悉的大窝凼的名字被天眼所取代,我站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基地上,记忆映射出来的,仍是过去烂熟于心的大窝凼。

大窝凼,群山中的一块凹地。在贵州平塘典型的喀斯特山区,这样的凹地比比皆是,一个个深藏在一望无际的崇山峻岭中。要是忽略生存环境不计,这些造型奇特的凹地从神秘险峻的大山中被发现,一定能成为让人惊奇向往的美丽风景。大射电选址专家们来到平塘不久,参与服务选址工作的我,也开始踏着专家们的足迹去发现大窝凼,往来于大窝凼。首次去大窝凼,是二○○○年的十一月份,从312省道公路边下车,踏上一条毛毛小路,上坡下坎,攀岩绕壁,一路气喘吁吁、提心吊胆,步行三个多小时才到。之前虽然了解到大窝凼住有人,但还不太相信,深入进去才发现,大窝凼不但有人,而且还是一个独立的小村落。不过人不多,只有十二户六十三人,从先祖落户大窝凼,到大射电选址专家们走进大窝凼,大窝凼人在这里居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之后,为配合大射电选址,当地政府组织村民投工投劳,把原来的毛毛小路拓宽成简易公路。不久,我和单位另两位同事到大窝凼采集资料。那是我们第一次乘车去大窝凼,一路上惊险不断。临近大窝凼的几公里路段,路面才刚开挖成形,很多地方还未来得及砌上路基,更别说加固了。车往前开,碾压在松软的路面上,石块、泥土纷纷掉下山坡或悬崖,个别地方还出现坍塌现象。当地政府给我们安排了一个熟悉路况的本地驾驶员,但在这样的路上行走,驾驶员也须时不时把车停下,下车徒步目测路况才敢再往前开。有些路段,驾驶员得叫大家下车,他把车小心翼翼挪过去,才招呼大家上车继续赶路。车子行驶到大窝凼东南面坡顶山垭口,开挖的公路也断头了。走下车才发现,停车的地方是一片怪石嶙峋的山地,除了刚刚开挖出来的路面,连适合车辆掉头的地方都没有,驾驶员都傻眼了。他说之前路面只通到两公里外的一个弯道,每次往来大窝凼,都是把车停在那个地方,再步行翻过垭口走下大窝凼。没想到公路开挖到垭口这边,只挖出仅能行车的路面,没有拓宽出车辆掉头的空间。那天在大窝凼完成任务回转,花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协助驾驶员,边观察指挥边抬石头垫实路基,慢慢将车辆倒回两公里外的弯道上,才得以掉头往回开。二○○四年以前,为服务大射电选址工作,我和我的同事往返大窝凼最为密集,几乎一年一次,有些年甚至两到三次。那时车子虽然可以开到大窝凼山垭口,但路都很狭窄,勉强只能通过一辆小型汽车,很多路段还不能会车。新修的路基也容易损坏,遇下雨天,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每一次往返大窝凼,几乎都是在经历一次危险的旅行,不光自己提心吊胆,家人也特别担心。有此经历,大窝凼才一直让我刻骨铭心。

再来大窝凼,经历和感受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大窝凼这个名字,随着中国天眼的入驻和所带来的影响,已变得陌生和荒疏。就连曾经的大窝凼人,谈到大窝凼的变化,都说“变得连我们都不认识了”。现在很少有人再提大窝凼,说到这片土地,都自然而然用“中国天眼”来代替。

天眼的建设、运行和展开科学研究,给大窝凼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之前通往大窝凼的那条小路,连接上天眼后,蜕变成不再艰险曲折的公路,缠绕在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的无限景观中,延伸着无穷无尽的惊奇与发现。由于公路的牵连,大窝凼四周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山峰就不再高耸险峻了。公路穿越的一个又一个山谷、串起的一个又一个山峰、缠绕的一道又一道山梁,更新出了一幅又一幅优美的画卷,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美景。傲视苍穹、雄宏辽阔的中国天眼气势恢宏、享誉世界,天文小镇、科技文化园、天文博物馆灿若繁星、令人惊叹。山峦神奇险峻,峡谷绝壁凌空,石林美丽壮观。科技与人文、自然和谐一体的景致多姿蜿蜒、动静传神。驱车行走在路上,一路涌来的不单是视觉上的无限风光,更是直达心灵的神秘和绚丽。到天眼科研基地近距离感应天眼的律动和呼吸,与科技工作者一道,透过天眼搜寻茫茫宇宙,探寻寰宇奥秘,仰望遥远星空,猛然间就会发现,原来蓝天白云离地面是那么的近,仿佛触手可及。这样的体验之旅,既能观赏美丽风景,也能聆听科技强国的最强音,更能展望中国推动科技进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壮美辽阔新画卷。

超越现实,科学家忘我的奉献精神彰显出天眼人的高尚情操。

讲好天眼故事,就是讲好人的故事,讲好天眼基地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的故事。可惜,我来的时候,基地的工作者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紧张地忙碌,没有闲暇与我进行面对面交谈。望着他们聚精会神扑在工作上的背影,我不敢近前去惊扰他们。好在有基地办公室的冯利主任带我参观,给我介绍情况,让我得以了解到更多天眼建设的情况,聆听到许多鲜为人知、精彩动人的故事。

知晓大窝凼发展史的人都知道,之所以有大窝凼这个名字,是缘于它那让人望而生畏的艰苦环境。之前的大窝凼,除了凼底下几块不大的稻田,再也找不出一块大于二十平方米的平地了。就连居住在这里的人家,房屋都只能建造在斜坡上,让出平地来种庄稼,解决吃饭问题。大窝凼四周,更是除了山还是山,山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远看近看,山都一个比一个高耸,石头都一块比一块狰狞。选址确定,天眼落户,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建设者和科研团队,在大窝凼东南面山垭口稍微平缓的山坡上,清理掉乱石,搭建起板房,开启了一代科技工作者“追赶、领先、跨越”的神奇追梦之旅。

中国天眼诞生的历史,是艰难的科学创业史,是从无到有、从零开始、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史,更是南仁东与他的团队用青春和生命艰苦耕耘、逐梦有成的奋斗史。历时二十余年的探索研制,中国天眼团队在这条不平凡的道路上,书写了中国射电天文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传奇。给我介绍情况的冯利主任说,她刚来那阵,天眼才刚开工建设,一切都百废待兴,生活环境简陋。垭口板房的居住空间狭小,夏天闷热,冬天寒冷,还经常缺水。但是没有人计较,更没有人退缩,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上,忘我奋斗,不计得失,不畏艰苦。讲述天眼建设者的奋斗史,冯主任说得轻描淡写,我却听得振聋发聩。她一边讲述我一边想象,参与天眼建设的科学家,很多都来自大城市的实验室、来自干燥的北方,在贵州乱石滩这种鸟都不想停歇的地方,他们吃住习惯吗?贵州潮湿多雨的气候,对他们一点都没有影响吗?而且,大窝凼山垭口夹在两山之间,处在风口上,有风吹来,板房被刮得呜呜响,住在里面的人能安心休息吗?好几次我想问冯主任这些问题,但最后还是忍住了。是啊,对于天眼建设者们来说,他们经历的危险和困难不计其数,生活上的这点困扰,对他们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中国天眼基地展览大厅里,我浏览着一张张图片,观看着一份份实物,聆听着一个个故事,景仰着一份份崇高的荣耀。所有这些,都是天眼建设者们经历和付出的再现,是他们心有大我、淡泊名利、忘我奉献、一心为国的高尚情操的档案记载。

二○一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我陪同几位科幻作家到天眼基地体验学习,碰上试运行的中国天眼进行检修,我们得以近距离接触天眼,与部分科学家进行面对面交流。那天我提了一个很蠢的问题,我问在场的科学家,这里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艰难的工作环境,会让你们刻骨铭心甚至感到后悔吗?也许是我的问题太突兀,现场突然静默下来,好一会儿才有人回答。那人说,既然选择了就决不会后悔,他是这样,所有到这里工作的人也是这样。在他看来,刻骨铭心的经历就是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工作之外经历的事,从未刻意记忆,很多事情,只要不是工作上的,发生过后很快就被忘掉了。这个问题虽然有些唐突,但我得到了满意的回答,真正感受到了科技工作者坚毅执着的伟大科学精神。

在中国天眼基地,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不愿过多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但有一个人的故事,他们却讲得最多、叙述得最透彻。南仁东先生是“时代楷模”称号的获得者,是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也是中国天眼的发起人和奠基人。中国天眼从选址、建设到建成、运行,南仁东先生带着他的科研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主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中国天眼的发展道路上,南仁东先生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不幸英年早逝。在中国天眼科研基地的展览大厅,我注意到了一顶蓝色的安全帽,上边写着南仁东先生的名字。这是南仁东先生生前所戴的安全帽,旁边是先生留下的一些遗物、墨迹。睹物思人,想起一九九九年秋的一个下午,阳光热辣地烘烤着大地,在别处完成考察的选址专家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小名叫冗薅的天坑考察,我负责采写新闻报道和拍摄照片。冗薅不通公路,大家都走得很累。爬坡时,南仁东先生拄着棍子走在众人前面,他步伐矫健,不像很多人步伐凌乱,气喘吁吁……至今,先生走路时的飒爽干练和奕奕神采,还一直刻在我的记忆中。

今年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读书日活动,我到平塘县克度镇天文小镇天眼书屋参与《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一书的读书分享会。活动开始时,一群爱好天文的中学生朗诵了南仁东先生的诗作。“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随着朗诵的声音渐渐远去,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热泪。

一群人,一辈子,一个梦,一起走。中国天眼的建设,凝聚着许许多多建设者的辛苦付出,见证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计得失的努力奋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台长、中国天眼工程部总经理严俊博士说:“FAST(中国天眼的英文简称)将不断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更多更好的惊喜!它成功的后面,是太多的汗水和付出、责任和担当。翻开FAST项目工程档案,从概念提出、实地选址、技术论证、项目立项、施工建设,直到最后竣工,延续了二十二年。单是选址,前后持续了十二年。在长达两千零一十一天的现场施工周期中,先后有五千多位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以及各类工人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建设中。工程交错时,一天就有四百多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站到这个“国之重器”面前,透过天眼的崛起,感受着科技工作者们奋斗的美、拼搏的力量、无私奉献的精神,心中倍感喜悦和骄傲。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2年12期)

[责任编辑  梁 豪]


编校:梁 豪

制作:郑书君 樊金旭

审校:徐则臣

核发:施战军

人民文学 2023年订阅
立即下单

  精彩回顾

·光的赞歌|康岩:燃灯者李大钊[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2-11)

·新浪潮|黎岩:深呼吸[散文](人民文学 2022-11)

·新浪潮|李世成:红色蜻蜓[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2-11)

·新浪潮|庞羽:他们在跳舞[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2-11)

·新浪潮|肖星晨:冲浪练习[短篇小说](人民文学 2022-11)

·光的赞歌|任林举:周宁有“鲤”[报告文学](人民文学 2022-11)

·散文|李木生:鲁迅的动物伦理(人民文学 2022-10)

·散文|羌人六:望炊烟(人民文学 2022-10)

·散文|李银昭:幺爷(人民文学 2022-10)

·短篇小说|王良瑛:错行(人民文学 2022-10)

·短篇小说|何存中:贴福字(人民文学 2022-10)

·非虚构|周华诚:廊桥上的人生(人民文学 2022-10)

·非虚构|杜梨:长号与冰轮(人民文学 2022-10)

·中篇小说|栗鹿:空蛹(人民文学 2022-10)

·中篇小说|曾剑:比远方更远(人民文学 2022-10)

·中篇小说|朱朝敏:集美(人民文学 2022-10)

·中篇小说|向祚铁:有机女郎(人民文学 2022-10)

·中篇小说|一也:白熊谷(人民文学 2022-1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