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后李玟离世,生前遗嘱曝光!那最后一段录音,听得让人想哭...

水木先生 水木先生说
2024-09-01

文/水木先生@卓绝
来源/水木先生说(ID:shuimujunshuo)



噩耗来的很突然。


昨天晚上,李玟家人在社交媒体宣布,李玟于7月2日轻生,7月5日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人世。


轻生原因不是别的,是患一种病。


病名叫抑郁症。



送医院抢救后,李玟情况危急。


她生前最后一段语音曝光。


“亲爱的,我是CoCo......我会再努力努力。”


可见,在弥留之际,李玟仍对生命怀有渴望。



遗憾的是,人没能救过来。


李玟走了,年仅48岁。


李玟没有留有遗书,却留有遗嘱。


内容是,财产全部留给母亲。



李玟不是第一个因抑郁症轻生的艺人。


雪莉,韩国人气女星。


因不堪抑郁症折磨,于2019年10月14日,在家里照明灯上挂了一条绳子,自缢身亡。


还有乔任梁。


在镜头面前展现的永远是“阳光”、“积极”一面。


乍一看,似乎跟抑郁症扯不上半点关系。


但,悲剧就毫无征兆发生了。


2016年一天,乔任梁在家中自杀,仅29岁。


因抑郁症走极端的艺人还有太多。


翁美玲,张国荣,陈宝莲......都是跻身一线的明星。


很多人不理解,这些人要钱有钱,要名望有名望,为什么还会不开心?为什么还会得抑郁症?


今天我们就聊聊抑郁症这个话题。


对这个群体,多点认识,多点理解和悲悯。



抑郁症发病率不低。


2009年,学者费立鹏在《柳叶刀》上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


在抑郁症群体中,女性因生育、社会文化原因,占比更高,为65%。


以6.1%患病率计算,中国就有九千万抑郁症患者。


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并不罕见。


那为什么会有一种常识错觉,身边亲戚朋友怎么都挺好的,没人说自己有抑郁症?


因为害怕偏见。


2020年,《如果声音不记得》电影上映。


故事跟抑郁症有关,讲述一个女孩抗抑郁经历。


这场电影路演时,有个女孩去看了,也是抑郁症患者。


看完后,她鼓起勇气,接过话筒说了一段话:


我想说,现在医学有没有发现抑郁症成因是什么?然后就是,抑郁症它真的可以被治好吗.....


女孩话还没说完,影院突然冒出一阵“哄笑”。


现场气氛瞬间凝固。


女孩不再说话。



在杭州,有个女孩,读初中,患有抑郁症。


因病情发作,女孩成绩下滑。


一度出现自杀倾向。


按理说,女儿病成这样,为人父母应多理解,少给压力。


可女孩妈妈不是。


她竟然偷偷把抗抑郁换成维生素,理由是,“药吃多了,影响成绩”。



看过一个对抑郁患者群体的采访。


采访者提问:你为什么不敢告诉别人你有抑郁症?


一名少年,13岁,重度抑郁症患者。


他回答:很多人都会在那嘲讽,哎呀我好羡慕你,可以拿到请假条,你可以给我表演下抑郁症发作是什么样子吗?



一个18岁青年,患抑郁症三年。


他说:因为说了没有理解,他们只会说,你为什么不能坚强?不能想想好的?



针对抑郁症,现在网上还流行各种梗。


“网抑云。”


“时间到点了,我要抑郁了。”


“人均抑郁症。”


这种梗背后隐射的含义是,抑郁症不就是心情抑郁,这年头,谁还没个抑郁的时候?



认为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这当然是一种误解。


抑郁症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疾病。


其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现代医学仍尚未完全阐明。


界内有个共识是,抑郁障碍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壹读发过一篇科普文。


里面谈到,就生物因素来讲,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激素主要有三种:多巴胺、血清素和内啡肽。


血清素又名5-羟色胺。


它主要作用就是调控情绪,使我们处于一个较为平和、愉悦的心理状态。


截图:百度百科


比如,网上突然有人骂你:蠢货!


血清素分泌较高的人,看一眼就拉黑,懒得理会。


血清素分泌少的人,可能就变得暴躁,又或是抑郁:我真的很蠢吗?一无是处吗?


有事易敏感。


没事也敏感。


血清素浓度持续走低,你即使没有跟人发生矛盾,也会陷入低落、焦虑或自我攻击的情绪。


这种情绪变化是不由患者主观意识能控制。


再说通俗点:我心不由我。


因此,很多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理,就是通过调节血清素分泌,来改善患者情绪状态。



我不是抑郁症患者。


就抗抑郁方面,我很难给出有用建议。


但在如何看待抑郁症,如何面对身边抑郁症患者,我有以下看法。


1,不要随意自测抑郁症。


现在网上流行各种“抑郁症自测表”。


问题大都是:

是不是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

是不是经常感到情绪低落?

是不是有轻生念头?


我不是说这“自测表”有误。


就算这是权威医院拷贝下来的自测表,其诊断结果也很可能是错的。


因为抑郁症是一种临床疾病诊断。


添表只是参考之一。


此外医生还会通过跟你沟通,观察你言行举止,询问你有无其它疾病,进而做出最终诊断。


所以,靠一张表给自己看病?


结果很可能是,这段时间恰好心情不美丽,全部对号入座,从而误判自己“患病”。


负面标签有自我暗示作用。


久而久之,可能没病也要变有病了。


2,如果你有朋友患抑郁症,不要去开导,要去理解。


开导一词,听起来好像是在帮人。


其实不然。


这是俯视的姿态,是在否定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常见话术有。


“你要乐观。”

“你要为你爸妈想想啊!”

“死都不怕,干嘛还怕活着呢?”


这种话看似正确,其实傲慢至极。


因为它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抑郁症发作,不由主观意念控制。


讲个真事。


我有朋友,也是媒体人,很有才华。


但他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长期服药,两次自杀未遂。


我问他,发病的时候什么感觉?


朋友说:


头很痛,脑壳跟裂开一样。


那时就很想死,死成了一种诱惑,让你很想这么干。


至于如何去理解患者,其实不难。


承认对方的感受,看见对方的想法。


常见话术有:


“你现在是不是情绪特别压抑?”

“那应该很难受吧?”

“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力了。”


3,向专业医生求助。


抑郁症或许不一定能根治。


但据我所知,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可以通过专业治疗得到缓解。


人生匆匆。


我们当下每一刻都是珍贵的。


一个抑郁症患者能以不那么痛苦的方式,度过这一天,于他而言,可能就是一种恩赐。


点亮“赞”和“在看”,愿所有抑郁症患者早日痊愈。


是的,痊愈。


消除偏见第一步,就是承认他们真的是病了。


他们渴望被理解,而不是被嘲笑。




作者:水木先生@卓绝。来源:水木先生说(ID:shuimujunshuo),我是水木先生。剖析社会,分享教育观,与500万读者一起成长。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每晚21:21,与你不见不散。让我们的呼声,成为推动世界改变的音浪。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水木先生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