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花30万在一线城市搞定了房和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松木巴士 Author 松木巴士



我是小乔,最近,我看到了现实版的童话故事

 

钢筋水泥城市这个词,让人听了就讨厌,它代表着沉重的房贷车贷,代表着办公楼里通宵达旦的加班,代表着不良空气,代表着拥挤,压得人喘不过气。所以我猜,大家都想过逃离吧。幻想过逃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开启无忧无虑童话般的新生活。

 

但我,并没有这样的勇气,生活还要继续,好不容易努力得来的工作,难道就这样放弃吗?于是依旧在闹钟声响起时不甘不愿的起床,回到工位上挥洒青春。可偏偏有这样的人,他们把自己的家当整理好,放进了自己改建的一个“移动的家”,告别曾经模式化的生活,从此,开始了梦一样的日子。

 


他们是一对情侣,是爱做梦的人,更是梦想家。


他们住在10平米的车子里,这并不是流浪,我管这叫浪漫。



下面,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1年前,我们带着新奇和忐忑住进这10平米的“移动城堡”,我们也不知道,究竟能住上多久?狭小空间里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有哪些不可容忍的事情?是否每晚都能睡个安稳的好觉?在正常人的生活模型中,这是一个空白的世界。



对于尚未发生的事情我们总会有些奇怪的假想,比如我在出发前最担心的事情是“难以保持仪态整洁”,这种假想来源于那些在过去在西藏背包拼车的经历:用矿泉水瓶接水洗脸、蹲在路边雪地里吃泡面、一周都不能洗一次头、面霜用完了无处可买……总之就是邋遢不堪。


在路上大概就意味着蹲在路边吃泡面


事实上,相比起背包,住在巴士里算的上是非常优雅从容了。空间虽小,确保自己每天梳洗整洁,穿上裙子,化个精致的妆容并不成问题。


像哈尔在移动城堡里一样,每次都染好发色优雅的出门


松木巴士的“梳妆间”


然而真的在路上时,心境也随之改变了。成天爬山、下水、干体力活。这般的生活里,鞋子有一双拖鞋、一双解放鞋、一双软皮鞋就够了,裤子一长一短,一黑一蓝几件牛仔裤足矣,化妆品用的太慢根本都不需要囤货。


可以穿解放鞋去买水果


时常还会呈现出一种邋遢和精致混合的即视感:晚上边敷着面膜边坐在路边吹凉风;洗完澡穿着拖鞋从容不迫地上楼上的影院看电影;浑身沾满水草的从河里出来,转眼就擦洗完毕换好了干净的衣服。


有时一些朋友看到我们用的dyson的吸尘器,Delonghi的热水壶,Wittard的热巧克力或是那些酒柜里摆着的yellow tail的红酒们,表示出强烈的认同感。这些认同感来自于中产阶级通过品牌和消费品所建立起来的人群标签。城市教会我们精致的生活方式,而流浪教会我,好用的东西不分贵贱。


我不排斥好用的东西是一双解放鞋还是Marshall音箱,放下形象包袱,做一个精致的流浪汉还是邋遢的城里人也没那么重要。


也可以来一杯可可或红酒



10平米的居住空间,你联想到的是什么?是刚毕业时我们在外面找的群租房?几十块钱的便捷旅馆?还是香港九龙城寨的“笼居”?



在传统的家居观念里,家要越大越好,家具是越大越气派。好不好用?不存在的。房子小总是被看作是不体面,我的一位朋友结婚时不要男方买大房子而是要了一套50平米的loft,男方父母还跟她着急了一番。


在传统的家居观念里,家就算只有70平米也要有3室1厅,沙发前一定要搭配矮茶几,餐厅的椅子总得是硬座,大厅的地面最好是大理石的。结果呢,我时常在沙发上躺着工作一会儿就睡着,在餐厅硬板凳上坐着看书一本正经的读不下去,想学榻榻米一样坐在地上又一股凉意上身,好像哪都不对劲。时常要跑到咖啡店舒舒服服的坐上一下午,才能思如泉涌。


常见的3室一厅小户型


而此时,我靠在“新家”的沙发上,腿蜷起来靠在侧座上,宽敞且高度适宜的桌面用起来工作恰到好处,挪个身就能够着台面,做上一杯饮品,这是我难以置信的称心合意。住过大大小小不同的房子,这最小的空间却塑造出了我最理想的生活场景:像在咖啡店里一样工作,像在小酒馆里一样小酌,像在家里一样安睡。


在咖啡店里一样工作看书


如果我有一个更大的空间,有了更多妥协的余地,我想未必能做的如此称心。


所以,再有人说房子就该如何如何,房车就就该如何如何,去他的吧~有什么比空间的主人住出小幸福更重要的呢?


在家里一样睡觉



一年来不断的有人问我:安全问题怎么解决?一开始我很不理解这到底是在问什么:是问有没有被入车抢劫的事实?还是担心隐私被侵犯?亦或是在问怎么样更有安全感?


成日活在媒体的负面报道中人心惶惶


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安全和安全感是两回事。


安全是个概率问题,我没有碰到过,并不代表风险是0。如果我不开房车,而是开普通轿车,去住酒店,去搭出租车、公交车,那风险概率又是多少?极端点说,我哪儿都不去就绝对安全吗?这个概率我算不清楚,能做的只有靠推测危险发生的情形来预防和降低风险。比如说以下这些:


  • 停在居民家门口或院子里(跟对方商量好)、有人流来往的路边、有道路监控的路段或停车场。

  • 车的外观如果能低调些更好,被认作是普通的客车,被盯上的可能就会小些。

  • 车辆经常移动,不要总是有规律的停在偏僻的地段。(一般入室抢劫都会有多日观察主人的行为规律才会实施。)做好隐私保护,不让外部观察到车内情包括财务、是否有人。

  • 离开时门窗、天窗都关好。不要在驾驶舱和其它窗边放贵重物品。(入室抢劫的难度要远高于在砸窗直接顺走物品。)

  • 有条件的话可以安装双层玻璃,360度监控等辅助措施。



从外观上看,常常被当作一辆普通的客车


而安全感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生在这个时代的人是习惯了被保护,又缺乏安全感的。电视上时时播着各种砸车、打劫、车祸、邻居杀人之类暗示着“外面很危险”的新闻,从小耳濡目染。而缺乏安全感的群体就越容易需要被保护,被保护也意味着更多的自由被限制。


自由就成了那个总是被牺牲掉又时刻挂在嘴边的词句。安全感的缺失使我们守在暂时的避风港下,不愿去冒任何风险。


我爸问我,为什么要去徒步,为什么要去冒险?有什么意义?


我独自在荒野中生活的几日


老实说,我不知道。我只是单纯的想要一个人去荒野里呆几天,看看没有开化的世界是怎样的,感受一下游牧民怎样生活,一个人在黑暗和荒芜中我会怎样去面对?唯独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从未出现:为什么要冒险?


我们的家长往往觉得读完了10几年的书,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组成了家庭人生就圆满了,再去探索世界是多余的,所有多余的风险都是不值得的——确实,把旅行和看书都当作是消遣这样看起来要实用主义些。


这一年的独特经历是过去都不曾想过的


我不想说是为了自我成长、为了内心强大这些空话,这世界上很多事情在去做之前都是没有意义的。对这世界的不明白和好奇,一旦打开了闸门,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无法制止,寻找答案是一生都没有终点的。


眼下,我们可以从物理上营造安全感,比如说搭建一个隐私性好的、材质温暖的小窝。也可以通过安装监控、防弹玻璃这些技术手段来更好的防范偷盗。但最终,安全感是自己赋予的,它是一种是适应环境、应对风险、接受后果的能力。我想,克服了不安全感才是追逐自由的开始。


无论在多陌生的环境里,都有一个隐秘的小角落



“极简主义生活”这个词这几年常被提起。在我搬进巴士前,和所有女生一样,喜欢囤积化妆品、衣服、包和各种小东西,从没主动想过要过什么极简生活。


家徒四壁的极简生活


家里空间宽裕时,我们几乎不用考虑每添加一件物品对空间造成的压力。而当你住进一个每一个0.1平米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的空间时,是否添置一件物品要考虑的就不只是钱了。我们就这样半推半就的过上了“极简生活”。


为了给巴士“减负”,给每种物品设置了自己的位置:

  • 日常衣物每人一个柜

  • 冬天厚衣物每人一个袋

  • 琐碎物品每人一个抽屉

  • 数码产品一个柜

  • 厨房用品一个柜

  • 洗浴和化妆品一个柜

  • 茶叶和其它饮品一格吊柜

  • 药品和闲置物品一个吊柜

  • 日常被子一格吊柜

  • 书本一个书架以及一个吊柜


松木1.5的储物分配


还有添置新物品的标准:


标准一:有限空间。一旦格满就不能再添加物品了。想买一双鞋时,就会考虑我还有没有一个格子可以供我放新鞋,这样就能一直遵守够用的原则。

标准二:使用频率。使用该物品的频率,如果一年用不到1次的,当下用不着的,就可以考虑放弃。

标准三:维护成本。需要干洗的、穿坏了会心疼的、摔碎了可惜的东西都不留。只留用坏了随时可以再换的物品(数码产品除外)。


有了这些心里默认的标准,每买进一件物品时,都多了一层考虑:这件物品是否我真的需要?Harry和我也会为了“争抢地盘”来约束对方添置不必要的物品,旦物品超标给空间造成了负担,我们就会定时清理。夜以继日,不仅减轻了不必要的消费支出,也给我们的日常打理减轻了负担。


和空间一样,生活更需要留白。


自己支配的工作时间


刚开始的几个月,我也在朝九晚五和自由职业的角色转换中挣扎了许久。习惯了产品经理式的操心,一空闲下来就要找事做。加上那些所谓的现代便捷工具,不但没有让我们更轻松,还往往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心力。


在云南那些逐渐慢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学着戒掉碎片化的工作习惯。我尝试着剪掉不必要的信用卡,停掉各种会员卡,换掉手机号(以防中介再骚扰)、卸载掉平日不常用的app,把这些需要时常挂记担心的事情尽可能减少。同时用大量的时间看书、整理思路。如果这周做不出好的视频或图文,宁愿下周再做,一个下午写不好,就第二天接着写。这期间尽可能的屏蔽一切的信息来源,将尽量完整的时间留出来给需要倾注心力的事情。


将巴士变成移动工作室



在路上,我们会认识很多的朋友。有的萍水相逢,有的一见如故。这些在路上认识的朋友,可能少些利益交集以及城市文化中的隔阂,又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基础,往往更容易的对彼此打开心扉。愿意和谁一同吃饭,一同出游全然出于自己的欢喜。可一番交杯换盏后,相聚仍嫌短暂,再见后不知何日再见。


还有那些远在异地的老朋友,也总会趁着假日,天涯海角的赶来,与我们共赴一场春花雪月。在这个每个人都日理万机的时代,可以花在别人身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每一段共同的旅程都是奢侈的相聚,借句话说:且行且珍惜。


和远道而来的老友们在泸沽湖边弹唱


这一年,在城市和乡村间反复穿梭,和城市人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在规矩之外、在“安全”的城墙之外。这个移动着的,不怎么“规矩”的小房子,给了我们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有机会跳脱出原本的生活去看待这个世界,比起游玩、看风景这些目的来说,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我们这一代活的很辛苦,就如我自己所经历和看到的那些一样:形象包袱重、缺乏安全感、琐事焦虑缠身。我似乎开始理解那些将自己的失败发泄在别人身上的键盘侠、那些总是一脸不高兴专爱刁难人的保安。


但愿我们都能够多花时间整理自己的内心,少将焦虑转移到同样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其他人身上。但愿我们能多一些对彼此的善待。



未来一年,我们还在路上。不管走到哪里,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中,这个10平米家将一直是我们的避风港。在游牧的第二个年头,无论是脚下的路途还是心路历程上,我们要走的更远。




亿万富二代和他的的30万小跑车



主持人:Jacky 小乔

拍摄:李伯霖 黄蔚鹏 黎立燊 彭翊豪

剪辑:黎立燊 李伯霖

校对:李晓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