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0年了,我们还在找那只“看不见的手”

维罗阳光 2023-11-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白格尔

原创稿件经授权转载自 l 公众号“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ID l xzsd_dzjs
文 l 先知书店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亚当·斯密 最洞悉人性的经典名言 


1、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2、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3、从来不向他人乞求怜悯,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从来不向他人谈自己的需要,而是只谈对他们的好处。

4、我们不能借着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的善行而获得晚餐,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

5、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

6、交换倾向出于自利的动机,并且引发了分工。

7、财富是交换劳动的权力。

8、要获得内心平静就必须做到“身体健康、没有负债、问心无愧”。如果这些条件能够达到,那么财富的增加会是多余。

9、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或者说,必然会使他青睐最利于社会的用途。这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

10、我们谈论关于自己的事情时必须有所节制。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同伴对所有这些事物,很感兴趣就像我们自己一样。人类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很多人缺乏这种节制。

13、包含着某些真理因素的谬误是最危险的。

14、不管某人如何自私,这个人总是存在着怜悯或同情的本性。他看到别人幸福时,哪怕他自己实际上一无所得,也会感到高兴。这种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同情的感情绝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 才具备,即便是最残忍的恶棍,即便是严重违反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丧失全部同情心。

15、虚荣总是建立在我们相信自己,是受人注意和被人赞许基础上的。

16、 我们赞同别人的情感,并不意味着我们和对方的情感一定要完全相同。

17、在竞争中,个人的野心往往会促进公共利益。

18、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们倾向于同情和附和富者、强者的感情之上。

19、仁慈犹如美化建筑的装饰品,而不是支撑建筑物的地基。因此,呼吁人们实践仁慈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强加于人。相反,正义好比支撑整个大厦的中心支柱。这根柱子一旦动摇,那么人类社会这个宏大而雄伟的建筑,必定会在转眼间土崩瓦解。所以,正义必须要靠强制来推行。

20、什么是好的经济制度,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就是 鼓励每个人去创造财富的制度。

21、如果一个社会的发展成果不能充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22、一个国家的富有不在于货币的多少,而在于生活必需品的丰富。

24、只要不违反公正的法律,那么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

25、只要有了和平、低税收和宽容的司法当局,一个国家要达到最高富裕水平不需要其它东西。

26、剥夺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比让我们得不到该得到的东西要更严重。因此,侵犯财产,比仅仅撕毁契约罪恶更大。




亚当·斯密:主导经济的,

应该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资本来到世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这句话流行一时,影响了很多人。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市场和资本的运转真的不仅自私,而且会带恶果吗?

经济学开创者亚当·斯密不这么看:市场运转存在基本原理——“看不见的手”——在优良的法治下,自利行为会在价格机制调节下产生利他后果,不需要政府刻意行善。

他承认自利这个前提,但否认自利必然会带来恶果。

斯密离开世界已经233年了,他的看法直到现在,仍然是整个经济学大厦的基础,尽管现代经济学的数学复杂程度远超斯密时代。不过,今天的世界经济,与斯密时代,似乎并无根本不同。


永恒的博弈:市场VS政府


18世纪,欧洲流行着重商主义,国家主动介入商业经营,表面上重商实际上是国家垄断。例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特许的垄断公司。当时,谷物、棉花、白糖、酒等大宗商品的买卖和进出口,基本上是高税率、高关税的垄断经营。

“重商主义的政策阻碍商业发展”,斯密《国富论》一出手,就把重商主义扫荡一空。

“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古老格言,在经济领域得到了验证。

斯密的思想传遍欧洲,上层社会几乎人人都知道国家富裕的根本: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和理性人的“自利动机”。

然而,在斯密的法律之下,自由竞争的市场理念,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不断遭到侵蚀,主张政府大力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复活了重商主义,流行于世界。它们认为,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会失灵,需要政府的看得见的手来调整。

现在几乎没有哪个政府不干预经济,只存在程度的轻重差异。

我们还活在斯密的问题里面,从未跳出斯密发现的冲突:政府总是想用“看得见的手”去替代市场“看不见的手”。

为什么会这样?这与另一种误解有关。


无限的游戏:自利VS利他


斯密经常被误解成一个主张极端利己主义的经济学家。其实他不仅是古典经济学创始人,更是一位道德哲学家。

他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了十年的道德哲学教授。那个时候,还根本没有经济学这个专业。他涉猎极其广泛,在政治学、修辞学、法学上都做出贡献,写过《法理学讲义》。

经济学研究,本是他的副业;《国富论》,是本职之外的副产品。然而,副产品却成了斯密最负盛名的著作,遮盖了斯密许多其它面孔,如早于《国富论》出版的道德著作《道德情操论》。

有一件事很多人不知道,“看不见的手”的原理,首次出现在《道德情操论》中,然后才出现在《国富论》。斯密首先阐述了一个道理:所有的自利行为都不能逾越法律和道德,否则就会损人害己,两头落空。

前一本书是后一本书的前提,正如法律和道德是市场正常运转的前提。

斯密认为,在自利行为背后,隐藏地更深的,是人与人互相认同的需求。

自利行为是短暂的,认同才是长久的。由认同和爱产生了利他行为,于是在自利和利他博弈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人性,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这个时候,就需要主动培养道德情操来约束(不是根除)自利和性恶的一面,使其不至于造成巨大的危害。

人们总是误以为,斯密发表过貌似矛盾的观点:在《国富论》中,斯密认为,人在市场中的本性是“利己”的;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在社会中人的本性是“利他”的。人们说,斯密割裂了人性。

但这怎么可能?一个人怎么可能一会儿在市场中“利己”,跑到社会中又突然变成“利他”呢?斯密根本没有这样曲解人性,他始终把人性当做复杂的东西。在市场中的人未必不道德、不利他,在社会中的人未必不邪恶、不利己。

误解斯密,导致我们以为人性是割裂的,市场和社会是不同的。进而,为政府打着善意旗号强制干预“自私”的经济留下了隐患。

实际情况也如此,既然人在社会领域是“利他”的,在市场中是“利己”的,那么为什么政府不可以站在社会的角度善意地干预市场?世界上大多数政府果真就这么干了。恶果就是,全球经济一进三退,反复折腾,越乱越折腾,越折腾越乱。

因此,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再读斯密作品,不仅丝毫不过时,反而非常紧迫。因为只要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就必须理解市场的逻辑,理解《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关系,从而做到左手“利己”,右手“利人”时,右手能给左手划出界限。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读懂亚当·斯密”三书。包括亚当·斯密的成名作《国富论》,被忽视的《道德情操论》,以及经典传记《亚当·斯密传》。三本书均为精选经典版本,从经济、伦理、人物生平视角,读懂亚当·斯密。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让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罪魁祸首是康熙?
没有伟大制度,人类连蚊子也赢不了
再多的康熙,也无法让民众走出愚昧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