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在崛起,谁最闪亮:这些科技城串起长三角“创新珍珠链”

陆辰佳 李琳卿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陆辰佳 新兴产业研究院研究经理、李琳卿 新兴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科学城/科技城已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国家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前沿窗口和抢占科技竞争、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城市创新地标。《全球顶级科学城,谁是“产城研”融合的标杆之作》中,我们已对全球知名科学城做了系统盘点,本文为下篇,重点聚焦近年来长三角备受瞩目的科技城,在由这些强劲“选手”串联而成的“创新珍珠链”中,究竟谁在崛起,谁最闪亮?


全文6851字,阅读约15分钟


长三角是我国创新资源集聚度和流动性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肩负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重大使命。为落实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提升城市创新能级,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长三角各地纷纷提出或加快建设科技城。


长三角代表性科技城大盘点


在长三角诸多科技城中,坐落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未来科技城尤其瞩目,南京未来科技城、苏州科技城、嘉兴科技城等表现亮眼,新启动建设的太湖湾科创带周边几个科技城也备受关注,而湖州科技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温州浙南科技城、绍兴滨海科技城等也纷纷崛起。因为篇幅关系,本文仅介绍近几年较火热的几个科技城。

图:长三角部分科技城分布图(作者自绘)


杭州未来科技城:把握时代风口+龙头企业领航


杭州未来科技城地处杭州市余杭区,于2011年正式挂牌成立,由余杭区政府授权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管委会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建设面积约130平方公里。科技城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策源地的核心区,将建设成为未来科技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和未来城市样板地。


杭州未来科技城以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为核心,主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科技服务四大产业。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领域,杭州未来科技城已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目前,科技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杭州近4成,占浙江比重近25%,形成以阿里巴巴、中电海康等为龙头的新经济企业梯队。


截至2021年底,杭州未来科技城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91.1亿元,同比增长36.8%;规上服务业营收达8073.4亿元,同比增长17.4%;注册企业数超3.4万家,其中上市企业15家;累计引进31名两院院士和12名海外院士,引培海外高层次人才4700多名。



把握时代风口+龙头企业领航,是杭州未来科技城一马当先的根本原因。科技城抢抓以直播电商为重点的数字经济腾飞风口,以阿里这艘航母级电商平台为引领,成为杭州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重要支撑,也令这座江南古城的“互联网科技人设”变得唯一,且鲜有挑战者。


具体来说,阿里于2013年8月将总部迁至未来科技城,凭借自身互联网巨头品牌效应,集聚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资源、高端人才和上下游企业,中国移动、VIVO、OPPO、字节跳动、富士康、美的、索信达等科技领军企业先后将企业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落户科技城,不断孕育出数字生态“小宇宙”。


此外,2017年阿里与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共建之江实验室,并成立聚焦前沿技术的阿里达摩院,采用科研合作、竞赛奖励、研究实习、联合培养等多元化人才引育方式,吸引大批海内外科研、创业人才到科技城发展,使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发生“裂变”。


之江实验室已涌现出一批前沿科技硕果:“神威量子模拟器”获2021ACM“戈登·贝尔奖”并入选2021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研制出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研发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实现万米深海操控并登上Nature封面......


南京未来科技城:中外院士领衔+中德合作支撑


南京未来科技城地处南京市江宁区,由江宁区政府于2011年底创建,规划面积38.1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4.62平方公里,以建成国内一流档次、代表前沿科技最高水准的人才创新创业新高地为定位目标。


科技城重点发展未来网络、智能制造两大产业。其中,未来网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焦点,将网络通信作为主导产业,以中软国际等龙头企业为引领,聚集了160余家相关企业。


截至2021年6月,科技城拥有企业、新型研发机构1500余家;共引进两院院士14名,省市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近50人,集聚海归人才和创业博、硕士近2000人,创业人口近3万人。



中外院士领衔+中德合作支撑,是南京未来科技城十年来发展强劲的重要原因。2011年,科技城前瞻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等国内院士学者,并积极与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于长斌等国外院士对接合作,成立了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南京众智未来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为科技城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动力。


其中,成立于2011年的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是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未来网络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拥有近60个研发团队,汇聚200余名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形成了新型网络设备、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应用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并孵化出南京易米云通等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此外,科技城自2016年起连续举办六届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化合作发展大会,大力推动科技城乃至南京江宁区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合作与产业孵化。截至2021年,大会累计吸引20多个国家近千名嘉宾出席,签约项目近60个,拉动总投资达600亿元。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如今,园区已迅速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近50家,南京物联传感、苏萌信息、三迭纪医药等诸多企业成为南京核心创新力量,助力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苏州科技城:聚焦优势产业+完善创新生态


苏州科技城地处苏州高新区,由国家科技部、江苏省政府和苏州市政府于2006年共建而成,是太湖科学城的一个重要板块,获批国家火炬计划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基地,是中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


苏州科技城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主导产业,集聚了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阿里云计算、长光华芯、协鑫光伏、力神电池、星恒电源等龙头企业。其中,科技城在医疗器械产业领域表现亮眼,形成了医学影像、生化检测、体外诊断等细分产业集群。


2021年,科技城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02.26亿元,增长26%;累计集聚领军人才超1000人,其中国家及人才工程计划58人,省双创人才83人。



聚焦优势产业+创新生态完善,是苏州科技城产业稳健发展的有力支撑。生物医药是苏州全力培育的“一号产业”,作为“两核”之一的苏州高新区,正加速打造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一流高地。而代表高新区未来的苏州科技城则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重点瞄准高端医疗器械这一核心产业,充分发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强劲的科研实力,积极构建重大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融资平台等平台聚合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圈,释放源源不断的“引力波”,拓展产业发展“朋友圈”。


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与苏州高新区共建的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国家级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为例,该产业园拥有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苏州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医学转化中心等孵化平台,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苏州分所等公共服务平台及中金资本等融资平台,于2020年成功获得8家银行400亿元联合授信。


截至2021年底,产业园集聚鱼跃医疗、中生北控、美康盛德等7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年产值超200亿元,增速保持在30%左右。近日,被誉为医疗行业风向标的“2022未来医疗100强”榜单发布,该产业园成功入选“医疗健康标杆产业园区”(全国仅10家)。


表:“2022未来医疗100强”之“年度医疗健康标杆产业园区澎橙奖”(排名不分先后)
榜单来源:VB100、动脉网、蛋壳研究院联合发布

嘉兴科技城:省校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强劲


嘉兴科技城由嘉兴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启动建设,是浙江省第一个规划建设的科技城,区域面积29.5平方公里。该科技城锚定打造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示范标杆平台、长三角重要的微电子产业高地的目标,重点发展微电子、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拥有闻泰通讯、中晶半导体、赛思电子、博创科技等优质企业。


2021年,嘉兴科技城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94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产值285.3亿元,同比增长34.1%;全年R&D投入近30.64亿元,占GDP比重超10%。


科技城累计建成省、市重点实验室、各类研究所、工程中心35个,培育省、市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138家;累计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2500多名,其中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顶尖人才23人。



省校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强劲,是嘉兴科技城的成功法宝。位于嘉兴科技城内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由浙江省政府与清华大学于2003年共建而成,不仅是浙江“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的先行者,也是全国省校(院地)合作模式的开创者。“十三五”期间,研究院共吸纳200名国家级、省级高端人才,孵化出2500多家科创企业。


此后,嘉兴科技城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两大核心平台的成果转化为依托,先后吸引了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落地,并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科技转化项目。


此外,嘉兴科技城还善做、勤做“红娘”,通过每年举办第三方知识产权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对接交流活动,让拥有众多科研成果的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和渴望技术供给的企业“交友结亲”,不断彰显“红船旁的科技城”的创新活力和产业动力。


太湖湾科创带


“十四五”开局以来,多地纷纷谋划建设科技城,太湖湾科创带及其周边地区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区域之一。2021年12月22日,《太湖湾科创带国土空间规划及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发布,明确把太湖湾科创带打造成“世界级湖区创新策源带、全国绿色碳中和先行带、长三角未来产业集聚带”。


同时,提出以太湖湾科创带为核心引擎,协同梁溪科技城、江阴霞客湾科学城、宜兴陶都科技城、锡山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和惠山洗砚湖生态科技城,形成“一带五点”创新空间体系。五大科技城中,仅江阴霞客湾科学城与锡山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发布了规划,其余三个仍处于规划设计阶段。


图:太湖湾科创带规划图


霞客湾科学城地处锡澄协同发展区中部,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科学城提出“一年规划,两年框架,三年起势,五年基本成城”阶段目标,聚焦智慧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产业互联网、空间信息“3+2”产业体系,旨在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科创枢纽、太湖湾科创带“第一岛链”、锡澄协同创新策源地、绿色智慧人文宜居区。


目前,武汉大学长三角科创中心、江阴—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创新中心、江阴科教孵化中心、江南大学江阴合作办学等项目均已启动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和“华夏A股第一县”,将会崛起一座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科学城。


图:霞客湾科学城规划图


宛山湖生态科技城隶属于无锡锡山区,于2021年10月22日全面启动建设,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是引领无锡东向融入长三角的重要战略空间。科技城聚焦构建光电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能源、航空航天、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组成的“3+X”产业体系,致力于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创新策源新支点和长三角现代产业新高地。


目前,科技城已集聚中科微至、蜂巢能源等科技领军企业。其中,中科微至是全球少数的具备智能物流输送分拣系统及其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设计、生产一体化能力的智能制造新锐企业,于2021年10月登陆科创板;蜂巢能源是动力电池新势力,已成功研发果冻电池,有望成为全球首家量产无钴电池企业。


锡山区,是无锡的“东大门”、对接上海的“桥头堡”,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也是企业家“四千四万”精神的发源地,被誉为“华夏第一县”。目前,锡山区正面临新一轮发展转型和动能转换,对宛山湖生态科技城给予极强的期待。我们乐见,一座活力四射、面向长三角、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生态科技城将再度引领新的发展风潮。


图:宛山湖生态科技城规划图


科技城建设的隐忧和建议


科技城建设对升级城市功能、导入高端创新要素、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部分科技城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载体功能不强、创新浓度不够、产业能级不高、人才集聚不足等问题,未来有可能变成“有名无实”的空壳。尤其需警惕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变成房地产引领的无产新城。与独立于城市老旧生活区、突出打造城市综合功能的新城不同,科技城强调科技研发、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


如果采用大尺度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模式,造成居住、休闲、商业用地占比过大,而科技、工业用地占比较小,且功能品级不高,结果极有可能是,科技城以热门楼盘的“价格”而非科技企业的“价值”出名,无法彰显科技城在创新研发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因此,科技城建设要杜绝土地财政、房地产开发老路“借壳”复出的情况发生。


二是不要变成什么要素好就往里装的箩筐。目前,许多科技城在规划建设中缺乏对本地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的提炼整合,意图以快速打造盆景的心态,看到觉得不错的企业就想落地,这样可能会造成土地资源过早消耗和创新资源分散布局。


从国内外著名科技城的建设经验看,选择2-3个具有绝对优势的引领性产业进行布局和赋能较为适宜,并要高度重视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的引进和共建,加强培育科研机构、大学、政府、企业、金融等要素融合内生的创新生态雨林系统,让其成为引进高端人才团队的强大“磁吸力”。


三是不要变成重开发、轻运营的居住区。高超的市场化运营手段、专业的运营人才和团队、成熟的运营机制对科技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模式是韩国大德科学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等成功案例的发展要义。当前有些科技城“重开发、轻管理”“重生产、轻服务”,可能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内伤”,长此以往会造成科技要素导入和创新生态培育的不可持续。


因此,科技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满足年轻群体对工作、居住、消费、社交、娱乐等多元交互的都市化生活方式的追求,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等,打造有持续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综合环境,让科技城有“高度”更有“温度”。


总结国内外代表科技城的建设经验和发展趋势,我们对长三角和国内科技城的未来发展有如下几点浅见:


1.大手笔导入高端适用的创新载体平台


科技城的核心竞争力是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落实国家科技创新要求、紧扣区域产业与经济发展需求,争取布局国家(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等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平台,建设若干具有标志性的高水平研发中心,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积极与本地及国内外著名高校院所开展合作,通过校地合作、院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等形式吸纳科技创新资源,培育科研优势力量。


例如,韩国大德创新特区(由大德科学城发展而来)通过推动本土优秀企业、高校院所与海外研究中心开展联合项目攻关并对其进行产业化,已建立近20家具有世界水准的联合研发中心。


2.大力度支持科技赋能企业的裂变成长


科技城的活力体现在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要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导向,搭建涵盖“应用型基础创新源-技术应用创新机构-孵化型企业-公共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链,积极引进适应本地创新链、产业链需求的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赋能科技企业裂变成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效应,通过打造开放多元的交流空间、组织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以包容审慎的思维营造开放、活力、多元的创新氛围,为企业和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源动力、涵养新生态。


例如,法国索菲亚科技城为企业量身打造孵化计划,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组织,并引入咨询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等配套机构,在技术攻关、企业运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指导,并建立经理俱乐部、索菲亚咖啡等组织搭建企业跨领域交流合作桥梁。


3.前瞻性构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


科技城的服务优势在于系统化和全周期。不仅要持续提升行政审批和“一站式”政务服务的便捷性捷和高效能,为科技城企业和人才提供无差别办事环境、流程和服务,还要安排真正懂技术、懂产业的人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以“专家+管家”双重身份引导和陪伴企业共同成长。可以考虑通过构建科技城“智慧大脑”,采用数字化技术,融合企业多源数据,实现政策供给更精准、服务企业更智慧。


例如,杭州未来科技城通过“企业服务大脑”统管辖内园区企业,面向企业提供个性、精准的服务,提升政企精准沟通效率,实现办事“一次也不用跑”。新加坡各类园区建立涵盖项目引进审批、项目投产、产品销售、投资回访等全周期客户服务体系,并为入驻企业未来延伸产业链提供先导服务。


4.全方位营造国际、时尚、多元的生活场景


科技城拥有口碑的关键,在于营造“近悦远来”的就业安居环境。因此,要在提供先进科研设施和广阔职业前景的基础上,适当开发高密度混合功能空间,为以80后、90后甚至00后为主要群体的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年轻化、更具时尚气息的“第三空间”,以“活色生香”的多元魅力吸引人才集聚。同时,积极营造“类海外”生活环境,帮助海外人才更快适应科技城生活,打造创新氛围浓厚、文化魅力彰显、生活便捷舒适的魅力之城、未来之城。


例如,新加坡纬壹科技城打造了集音乐剧场、购物中心等业态于一体的TOD综合体,让人们足不出“楼”就可满足各类文化生活需求。西雅图南湖联合区为科学家、科技创业者和投资者们,提供咖啡店、商店、餐厅、健身房等各种非正式交流空间,并将这些交流节点渗透到科技城全域,大幅提升创新思维碰撞率。


图:西雅图南湖联合区,来源:1/6图片工作室


从当前实践看,科技城确实是城市提升创新实力、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如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营科技城,将其打造成为“创新尖锋+产业心脏+人才高地”,某种程度上将决定一个地区科创高地构筑、产业地标建设和城市能级提升的效果。


但是,科技城建设的核心是创新生态的构建,关键还是得看科技赋能产业的成效。不可错失机遇,但亦不能冒进,更不能走偏。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逐鹿“电竞之都”,哪个城市将会胜出?

【原创】95后员工@80后老板:比知道我们想什么更重要的事

【原创】地方政府“科技招商”战,这些城市凭何领跑?

【原创】如何从公众号原创判断一家成长型企业是否适合你

【原创】未来五年,上海凭什么值得相信

【热文】一位卸任省委书记40年官场心得倾囊相授,值得一读!

【热文】把脉中国经济!黄奇帆、杨伟民、刘伟、刘元春等重磅发声

【热文】山东省长这篇美文推介,壮阔雄浑!

【热文】淮北新任市委书记:年轻干部首先要算好三笔账!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