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包刚升:好政治的六个特征

包刚升 槛外记 2023-11-30
在国内,“政治”这个词经常遭到广泛的误读。说起政治,很多人首先容易想到意识形态宣传或是宫廷政治。
前者会让人联想到中学政治教科书、每天30分钟新闻以及各种政治学习活动,后者会让人联想到《汉武大帝》《甄嬛传》,甚至是流行的官场小说。
因此,关于政治的思考,容易被误解为“政治说教的技艺”或“宫廷政治的指南”。
实际上,自柏拉图以来,政治思考关注的首要问题既非说教亦非权术,而是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为了共同体的福祉,应当构建何种政治秩序?
对多数思想家而言,这是一个学理问题;但对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来说,这却是一个实践问题。能否制定一部有效的宪法并进而构建一种优良的政治秩序,是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所面临的挑战。
那么,他们能制定一部有效的宪法吗?尽管汉密尔顿表示了这样的担忧:“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
但是,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制宪会议是成功的。制宪会议所制定的宪法迄今为止不仅有效运转了200余年,而且还塑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一切都离不开后来被尊称为“开国之父”的美国制宪会议代表们就政治和宪法问题所进行的政治思考。
制宪会议之后,制宪会议代表、联邦党人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伊三人为说服纽约州人民批准宪法,著了85篇文字,后来这些文字被汇编为《联邦党人文集》(又名《联邦论》)

后来,这部作品被视为对美国制宪精神的最佳阐释,亦为后人展示了在制宪时刻什么是系统、健全和有效的政治思考。
那么,对美国制宪会议来说,什么才算是有效的政治思考呢?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1-

对人性的洞察
对美国制宪会议来说,有效政治思考的首要特征是对人性的洞察。
人既有可能做好事,又有可能做坏事,这是有效政治思考的起点。
构建政治秩序时,必须对人性要有深刻洞察。他们对人性也没有抱很乐观的态度。尤其是,一个人获得政治权力后做坏事的能量可能会很大。汉密尔顿说: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他说了两个意思:一是政府是必需的;二是政府权力必须受到制约,而这两个主张都基于同一个前提,即“人不是天使”——普通人不是天使,统治者也不是天使。


-2-

对权力的防范
有效政治思考的第二个特征是对权力的防范。
从美国制宪会议的记录来看,他们时时对政治权力抱有警惕之心,认为政治家和官员可能是靠不住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
“任何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边界的地方才休止。”
不少制宪会议代表都是孟德斯鸠的信徒。他们认为,当政治权力不被有效约束时,执掌这些权力的人有可能沦为“压迫者”或“暴君”。
对掌权者来说,汉密尔顿和麦迪逊阐述的著名原则是:权力必须要靠权力来制约,野心必须要用野心来对抗。


-3-

对制度的精心研究
有效政治思考的第三个特征是对制度的精心研究。
政治制度是政治的游戏规则,而宪法是所有规则中最重要的规则。如何搭建好的政治制度框架,是政治思考的重要一环。
美国制宪会议主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宪法设计:纵向是联邦制模式;横向是三权分立模式。
与过去的邦联制相比,1787年美国宪法设计的联邦制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但同时对州权做了较大的保留。
横向方面,他们认为,只有政治权力的分立制衡,才能保证政治权力不被滥用。换句话说,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互相独立与牵制,是保障自由所必需。
美国宪法创造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制度模式,展现了美国开国之父们审慎思考与大胆创新的完美结合。


-4-

对政府效能的重视
有效政治思考的第四个特征是对政府效能的重视。
很多人误以为美国制宪会议只强调约束政府权力,只重视实现权力的互相牵制,但实际上,很多美国制宪会议代表——特别是汉密尔顿这样的联邦党人——对政府效能非常重视。
政府效能是必需的——美国制宪会议的主要目标就是改革“无能的邦联体制”,塑造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不少制宪会议代表一方面固然强调有限政府和分权制衡,另一方面却强调政府效能和塑造强有力的政府。
如果参照国家理论,把美国自独立战争到制宪会议视为一个完整的国家构建过程,那么至少在联邦党人看来,有效的国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5-

对共同福祉的关切
有效政治思考的第五个特征是对共同福祉的关切。
美国开国之父们认为,宪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张政治权力,而是为了保障共同体公民的安全、财产与自由。这一目的成为思考制宪问题的起点。
比如,之所以需要必要的政府力量,是因为如果没有必要的政府力量,就难以保障安全、财产与自由;之所以政府权力不能过大且需要分权制衡,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安全、财产与自由。
这就是说,宪法要把美国政府的权力构造得恰到好处,即不至于弱小到无力保护自由,又不至于强大到足以侵害自由——或者说,既不至于弱小到无力保护社会,又不至于强大到足以侵害社会——进而使得宪法能够在共同体公民安全、财产与自由权利的基础上,实现美国社会真正的长治久安。


-6-

兼顾诸种因素的平衡
第六个特征是,有效政治思考还要兼顾以上诸种因素的平衡。
美国制宪会议借鉴了古罗马共和政体的传统与思想,试图在各个政治因素之间寻求平衡。
因此,新宪法就具有混合政体的色彩:一方面恪守着若干确定不移的政治原则,另一方面却是不同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
比如说,需要恰当地平衡联邦权力与州权,平衡公民自由与政府力量,平衡人民主权与精英治理,平衡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者的关系,等等。
另外,宪法还需要在美国当时的历史情境中,结合对人性、权力、效能的考虑寻找诸种优良政治制度的最佳结合点。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这部宪法没有瑕疵。以后来的标准来看,1787年美国宪法中权利法案的缺失、总统制的制度模式以及民主程度的不足,都遭到不同程度的质疑。
有人甚至还认为,数十年以后的美国内战跟这部宪法也有关系。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1787年制宪会议仍然是一个成功的制宪故事。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制定宪法都是重大的政治机遇。简单地说,一个国家能否把握它的制宪时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政治精英阶层的政治思考能力。
从美国制宪经验来看,对人性的洞察、对权力的防范、对制度的研究、对效能的重视、对共同体福祉的关切以及对上述诸种因素的平衡,构成了有效政治思考的基本特征。
国家的制宪时刻,就如同上帝把国家再造的机会交到了人的手上。1787年的美国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成功的故事,那么其他国家呢?当制宪时刻到来的时候,它们也能完成那惊险的一跃吗?
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说,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以便下一代能够拥有研究数学、哲学、商业和农业的自由,以及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和建筑的权利。

人关心政治,就如同鱼关心水质。每个人就像河里的一条鱼,河的水质,关系到每条鱼的生活甚至生命。政治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因此,政治虽然是少数人的职业,却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副业。
但值得警惕的是,政治的首要问题不是意识形态宣传或是宫廷政治,既非说教亦非权术,政治,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为共同体的福祉而构建政治秩序。在这一点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
这次会议前后美国国父们所进行的系统、健全和有效的政治思考,是人类政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迄今我们讨论任何政治建构话题都无法绕过它。可以说,理解制宪会议,就是理解所有时代、所有国家、所有人群的基本政治困境。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读懂美国制宪会议”五书:
· 两部不朽原典:《辩论》记下了美国建国之父们设计联邦政府的全过程,记下了代表们在制宪会议上每天每日发言的摘要,自始至终,一天不缺。《联邦论》“这本书对自由的原理,对政治问题,提出了坦率精湛的讨论。凡有公民社会存在的地方,人们永远会对这些问题发生兴趣。”(华盛顿 语)
· 一部对《联邦论》的深度解读:作为政治学经典,读《联邦论》需要相当的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算是比较难读的。王建勋老师这部《用野心对抗野心<联邦党人文集>讲稿》就是专门为国人作的解读,条理清晰,激情澎湃。更重要的是,王建勋老师深知东方弊病所在,所写之处,彰显学识,更彰显洞察。
· 一部对制宪会议现场的还原:凯瑟琳·鲍恩 《民主的奇迹》一书被誉为“小说版”《联邦论》,是相关著作中可读性最强的一部。本书文笔、翻译极佳,口碑极好,中文版被资老、刘苏里、刘瑜等联名推荐。打开本书,即可直击联邦制宪会议上唇枪舌战的激斗,看美国先贤如何吵出开启200多年国运的不朽文献。
· 一部政治演化史:包刚升老师最新力作《抵达》并不单纯讨论美国制宪会议,而是回看人类5000年政治史,以霍布斯问题、阿克顿问题、洛克问题与托克维尔问题勾勒了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串联王权、封建、立宪、民主四个政制时代,让我们在宏大的时空维度上理解政治的本质,看清国家与政体的统治逻辑。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独家书、签名书):

张维迎:真正发达的国家,会不计成本地做三件事
秦制两千年——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孟德斯鸠:论“十恶”
为什么有人宁愿被骗,也不愿独立思考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拿下台积电,能解决芯片问题吗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帝国的覆灭:大清国为什么会败给“小日本”
俞可平:影响帝国兴衰的六大决定性因素
徐贲:为什么我们总是打不败杠精
熊培云:不要活在新闻里,这个世界并非你看到的那样
雷颐:天朝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
刀尔登 l 爱国荷尔蒙是怎样分泌出来的?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西亚病夫往事:在欧洲列强中屡败屡战的奥斯曼帝国
刘瑜:俄罗斯为何走到今天这一步
许倬云: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只剩皮毛,不见血肉,没有灵魂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没有国家可以在孤立中存在和发展
萧功秦:中美关系或正处于“珍珠港”前夜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革命的迷思:对“革命”的六个错误认知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亚当·斯密:主导经济的,应该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
文化不能以特殊性为由,拒绝文明
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
法国大革命234周年 | 利益的冲突要钱,观念的冲突要命
“封建”与“专制”,风马牛不相及
葛剑雄 | “天下为公”何以成了“天下为我”
纪念米兰·昆德拉:美未必能拯救世界
钱满素:美国人有枪,其底层为什么不推翻资本主义?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柏克逝世226周年 |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真知的大门
社会败坏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沉默,二是沉默,三是沉默
被遗忘的警钟:杨小凯对中国经济的预言
历史的十字路口:欧洲民众正在呼唤希特勒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清教徒——美国强大背后的真正密码
卡夫卡诞辰140周年 |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张宏杰:沉重的“轻徭薄赋”——官僚系统为什么不断扩张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周有光:要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深度好文)
张维迎: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捍卫市场经济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致命败局: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奥威尔诞辰120周年 |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一份保障
文明不会亡于衰落,只会亡于愚蠢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最能看出一个人品味和修养的,不是知识,而是审美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徐贲:常识的败坏,始于语言的败坏
杨小凯:英国人为何能跳出“革命与暴君”的历史魔咒
张鸣:阴谋论,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雷颐: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
国民党败走大陆,其实败在商场,而非战场
佛教:影响中国最深,也被误解最深
是否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 | 对亚当·斯密的三大误解,是经济危机的源头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