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族为张一鸣立碑没问题,但文字以简朴为奇妙|神州评论

财经少侠 陶舜财经 2024-03-29

作者:陶舜观察

张一鸣的宗族给他在宗祠立了一块功德碑,原因是他为宗祠的重建捐款266万元,目前这块碑拆除了。
网传照片显示,“马烈公祠重光”捐款总额366万元,其中张一鸣是榜一大哥,榜二大哥是“仕东”,捐款80万元,榜三是“增中”,捐款10万元,此外是6万捐款一笔、2万捐款两笔。
宗祠为榜一大哥立块碑,赞颂其大力支持族中事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在中国南方,捐资建设路桥、寺院、宗祠等是常有的事,给捐款人刻名其上,是一种惯例。
我父亲曾为家乡出工出力,主建过一处路边候车避雨的小亭子,我知道做这些公益之事是很不容易的,最关键还是缺钱。张一鸣捐了266万,这是一笔大钱,当然够资格得到一块碑(相当于荣誉证书、捐款凭证)。
这些年,人们常说要弘扬传统文化,家族宗祠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优质部分,里面寓涵具体的中式奋斗观、荣辱观和历史观,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
有些宗祠甚至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其教育意义已溢出了家族,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新的传播形式还会增强这种外溢效应。
我认为,宗族为张一鸣立碑这件事,所引发的很多讨论都言不及义。作为一个有近20年积淀的新闻人,我这里要分析的是两个核心干货,一个是社交传播时代信息边界的模糊化,另一个是名人的声誉管理技术。
信息边界的模糊化
在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和社交账号的今天,信息传播的技术成本接近于零,你以为很不起眼的一条边角料信息,也可以迅速跃入舞台中央。
凡有发布,皆为公开。
春节期间,某地一名交通局领导与同学聚会,寒喧中的一句“推掉了市长的聚会”,被同学发到网上炫耀“班上女神,市长聚会都推了陪我们同学聚会,值得表扬”,就给班花带来了不必要的打量。
这原本是一段私域的谈话,经过社交发布,却自带公域流量属性;一张唱歌的照片,就产生了现场报道的效果。
张一鸣的功德碑也一样,本来就是家族宗祠的族内事务,此碑也仅是立在宗祠里面,按理来说,这是很私域的一件小事。在前互联网时代,的确如此,但是碑文图片经过社交传播,却产生了巨大的传播效应,成为街谈巷议的内容,因为张一鸣有名人效应。
像这样的传播逻辑,恐怕不是一个普通的宗祠事务经办人所能预料的。
但稍微资深一点的新闻人,都会知道,不仅张一鸣,像李嘉诚、马云、马化腾、曹德旺还有巴菲特、马斯克等等,这些杰出的企业家,他们的任何边角料信息,都会成为大新闻,他们对一些投资标的增持减持的动作,还会引发投资界的大地震。
接下来,所有操持宗祠事务的经办人,都应当学习并掌握一定的互联网思维,才可以把事办好。这是全民传播时代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一步讲,不仅家族与社会的界限在模糊化,还涉及到不同场景下话语体系的不同。在宗族里面,人们讲光宗耀祖,惠及子孙,对于成功者更是极力赞美嘉许,这是熟人话语体系、亲属话题体系。
家里的谈话拿到公共场合播放,讲者与听者都会很不自在。
举例来说就很清楚了。
我父亲毛笔字写得不错,那我在家里肯定说,您这字啊,越写越好,某字某字,比王羲之的还漂亮。老父亲连忙说,哪里哪里,我哪能跟他比呀。但是心里一定挺高兴对吧?可是外面人听了呢,立马发弹幕说这也太假了吧,至于这么吹捧吗?
再换个场景。公司内部场合,左右上下互相来那么几句夸奖,可以用力过猛,却一定心领神会,这都有利于团队建设和工作创新。可是外面人听了呢,觉得你们自吹自擂,夜郎自大,这公司恐怕快完蛋了。
社交传播时代,“家里的谈话”只会越来越少,因为它不应也不能总是接受外界的打量。
名人的声誉管理技术
现在我们来细看碑文。
「网传碑文图片,据报道此碑已拆除」
起首第一段是对张一鸣和字节跳动公司的介绍,称其是“亿万青年创业者顶礼膜拜的精神偶像”。
这段话一看就是山寨手笔,有乡珅气息,估计是经办人根据百度搜索的信息进行拼凑撰写而成。我相信该撰稿人自己是动情了,确实顶礼膜拜,但是假托“亿万青年创业者”的名义煽情,是不恰当的。亿万青年创业者或许有被代言之感,张一鸣本人或许也有被谬赞的不适。
像字节那样的大型公司,根本不再需要声嘶力竭的赞美,很小的初创公司倒是非常需要经常喊得地动山摇,比如我们《陶舜财经》就老说自己是全球华人的心灵故乡,其实真到那天,订阅用户遍布各个时区了,这句话反而用不着说了。
后半篇对其长辈父母的介绍,算是“母以子贵”,颂扬其父母祖辈,有光宗耀祖之意,符合宗祠的文化场景。
落款为2022年冬。说明这块碑可能是一年前立的,也可能是2022年冬季刻好,但是等到后面宗祠重建落成之后才立的。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碑的文字功底不大行。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公众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在社会的打量之中。此类文字的发布,不可不事先通知本人,否则就容易出问题,这涉及一个“新闻发布”的问题。
碑文不是张一鸣发布的,碑文内容是关于他的,但他自己并不知道,这就会让他很被动地登上头条。
是家族荣耀,也是新闻发布。
像这样的信息,理论上应该纳入名人声誉管理的工作范畴里,也就是说,负责名人声誉管理的人士或者团队,应当事先预判和过问与其接洽的单位、组织或个人,大致可能生产发布何种内容,研判后认为应当低调处理的,就要提前去沟通。那样的话,就可以避免类似碑文事件的尴尬。
人们在各种机构里面,有时也会收到一些要求,比如“今天的会议不要拍照发朋友圈”,这就是为了避免信息择取的偏差,导致相关会议被人误解。
名人的信息发布,需要删减繁枝,以少为多。
简而又简,奇之又奇
回归主题,宗族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它非常特殊,法律上是一个非正式组织,不拿证件,实质上却接近于一个正式组织,族谱名录就是“证件”。
碑文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意思是说,文字不仅要简朴自然,而且还能与历史对话,上溯源头,下启未来。
对于年轻企业家来说,他们的事业还有无限可能,生前树碑立传都为时过早,更好的策略是“不响”,等待下一代人的书写。
那么宗祠重建落成了,总要勒碑纪念一下吧?上面该写些什么呢?
我的看法很简单:碑可以立,也应该立,最大的篇幅留给集体,而涉及名人的文字要简而又简,比如就写这么几个字“张一鸣,捐款266万元”,夹在一溜儿名单中,也别单独立碑了。这就有一种简朴自然的高级感,可彰显宗族的人才兴旺,还预留了空间,给后代子孙再创辉煌。
别人好不容易从中发现,都会暗暗称奇:这个家族不简单呐,张一鸣在里面都只是很普通的一行字。
【《陶舜观察》——明白人的集合体】
荐读
经济学家华生与领导一席谈:开企业做生意更难了|神州评论
李文亮,你站起来真好看|怀念特刊
顶层官媒不可丧失对底层民众的关怀|神州评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