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的赞歌|逄春阶:用手指与机器“弹”心(人民文学 2022-10)

逄春阶 人民文学 2023-11-11

逄春阶
REMEMBER

山东安丘人,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现为大众报业集团培训委员会总监,高级记者。一九八六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杂文、文艺评论。其中,《坟上葵花开》获得老舍散文奖。有文艺评论集《人间星话》《人间星话二辑》,报告文学《国家使命》《家住黄河滩》《一个人的桃花岛》,长篇小说《芝镇说》等书出版。


用手指与机器“弹”心
(节选)
——潍柴工匠印象记

逄春阶

人民文学 2022年10期

这是一间普普通通的党员活动室,坐落在潍柴集团滨海铸造工业园区的二楼。
活动室里的桌子、椅子,包括党徽模型,都是徐之涛和陈刚两位工人师傅做的。七月二十一日上午,我在造型车间找到徐之涛时,他正在维修金属模具。
一九五八年,潍柴木型工一百零八人,这是让人羡慕的工种。到徐之涛一九八三年进厂,木型工六十多人。心灵手巧的徐之涛跟着师傅用红松和楸木做木制模型,练就了一双巧手。后来,木制模型逐渐被金属模型淘汰,自己的绝活无法施展,徐之涛在小小的失落之后转型搞金属模具维修。
“听说要建党员活动室,得做椅子桌子呀,好久不摸木头了,这次,可过了把瘾。”徐之涛憨厚地笑着说。抚摸着自己做的桌子面,徐师傅一脸满足。这是手造之物,带着手的体温,带着人的表情和心跳,带着人间的气息。沾手的东西,就有了唯一性。
徐之涛的师傅李传孝快九十岁了,前些年一个人坐着公交车来到四十三公里外的滨海厂区,看着现代化的车间,感慨道:“你们干得好!潍柴一代比一代能!”
而潍柴掌门人谭旭光说:“工匠是我们的宝贝!”
二〇一八年三月八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连续四届担任人大代表的谭旭光,向总书记汇报了潍柴十年发展巨变。十年间,潍柴营业收入从二〇〇八年五百多亿元到二〇一七年两千两百亿元;利润从二十九亿元到一百零九亿元;国内企业二〇一七年交税达七十亿元。总书记对潍柴“心无旁骛攻主业”的举措给予充分肯定。
攻主业,得有主攻手,潍柴工匠们,一个都不能少。他们用自己的手指和机器弹“心”,他们的灵手让潍柴跟世界对话!
一双每个指头都藏着故事的手
骨节粗壮,这双手犹如干硬的松树枝。这是一双普通模具钳工的手,一双虎钳一样的手,这双手的主人是潍柴动力装备技术服务公司的王世杰。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在操作机器人。
王世杰有一手绝活儿。手工磨削圆弧、圆角,磨削公差不超过零点二毫米,磨削两平方米的大平面,公差不超过零点零三毫米,经他手的活儿,打手一摸,光滑如镜。众所周知的潍柴“蓝擎”发动机,最初自主研发,油底壳拉延膜就是用他的手一丝丝修研、打磨出来的。
三十二年模具修研,白发上头却练就一双妙手。一九八六年,进厂只一年的他,参与了斯太尔第一批铸造工装的验证。那时没有数控设备,所有模具都须手工,仅气缸盖芯盒的一个活块就要修磨十几次。王世杰白班连夜班,连轴转了十个月,终于完成工装验证,推动斯太尔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他用这双粗壮的巧手,独创了直径八十毫米树脂砂轮的应用。正常风动砂轮最大使用直径不超过四十毫米,但磨削较大平面时效率比较低,尤其是修研各种油底壳拉延膜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精度难提升。看着同事们拿着砂轮,变换着各种角度进行修磨,急得满头大汗,累得腰酸背痛,王世杰暗下决心:改!
头一件是砂轮材质的选择,硬质合金旋转锉、橡胶砂轮、树脂砂轮,光材质就有很多种,经过硬度、旋转速度、修研光洁度等多方面对比,最终他选定了人造树脂砂轮。第二件是直径的确定,从四十毫米到一百毫米,多个尺寸,需要来回调整。王世杰像长在车间里的一棵老树,用他的定力在拼命打磨。
王世杰难忘那个深夜,他握着冰凉的砂轮杆再次将高速旋转的砂轮小心翼翼贴在铸造芯盒上,噌噌的火花飞溅起来,随后啪的一声,砂轮又裂了。直径小了磨出的面不光洁,大了砂轮容易碎裂,这已是当晚的第十一次试验。内心焦躁的王世杰把砂轮杆一扔,一屁股坐在角落里,用那双粗糙的手狠狠捶打着自己的头。材料没问题,怎么就不行呢?已经进行到这一步了,难道就这样放弃吗?冷静过后,他又重新握住砂轮杆,一试再试!不觉已到凌晨,王世杰将砂轮贴近芯盒,那飞溅的火花持续了十多分钟,砂轮依旧飞速旋转,再看磨过的平面,如同镜子。成了!就是八十毫米,就是这个尺寸!一向内敛的硬汉子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仰天长啸。当时丝毫不觉得累,等松懈下来,回家躺在床上的王世杰却被肩周炎折磨得睡不着。
将直径八十毫米的砂轮用沉头螺钉固定,装夹在四十五号砂轮杆上,不仅能进行平面端面的修研,而且对焊补后的平面磨削更加适用。随后他又独创了大小不同砂轮的特殊装夹方法,这种装夹方法在行业内绝无仅有。
王世杰的手还是一双见义勇为的手。一九九〇年十月的一个傍晚,他刚吃完晚饭,忽听得房东女主人呼喊,她家用汽化炉做饭,在倒汽油时油桶着火,王世杰一个箭步冲到灶间,一撸袖子,把着火的汽油桶提到远处,用晾衣绳上的衣服把火摁灭了。他的右手臂却因此烫伤,治疗了一个月。当时汽油桶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汽油桶亏得是满的,没进去空气,要是半桶,着火,一定会爆炸,我也就报销了。”王世杰笑着道。
“所有人最吸引人的时刻,都是在他的专业里发光的时刻,所有人,概莫能外。”我采访王世杰时想,他用自己的汗水印证了这句话。我握住王世杰的手,感觉这是一双会说话的手,一双每个指头都藏着故事的手。
“那一刻,我就相信我的手”
对于外形的爱,对于机器的爱,全发轫于他们的手指之间,没有了这些,也就没有了潍柴丰盈的工匠文化。
“王树军创新工作室”四百多平方米,王树军领着工作室四十多人在埋头苦干,一年的创新项目用表格形式挂在墙上。王树军因不惧洋权威,突破禁区,专业维修高精尖设备,而获得全国十大“大国工匠”荣誉,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二〇〇一年,潍柴进入跨越发展期,引进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王树军被抽调一号工厂负责设备安装、调试、维保。他至今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动手修的‘洋设备’,是一号工厂德国海勒加工中心。”
当时,光栅尺频发故障。对于加工中心来说,光栅尺就是“神经系统”。十五台加工中心有四十五支光栅尺,故障率竟高达百分之四十七。
“会不会是设计缺陷导致光栅尺损坏?”王树军质疑。
“我们的产品是世界最先进的,不可能存在缺陷。”厂家工程师态度强硬。
“让我拆开看看,我得知道里面什么样。”王树军说。
一句话,将王树军推到了风口浪尖。同事泼冷水:“这是几千万的‘洋设备’,哪是咱修得了的?”也有人说:“外国高端设备也敢拆,王师傅是不是疯了?”
王树军笑着对我说:“那一刻,我就相信我的手!”
整整一周,王树军满脑子都是设备原理图,做梦都在翻资料、画图纸。他钻进加工中心工作台狭小的底部,为了查找一个问题,在里面一趴就是俩小时。
不“迷信”的王树军终于挖出病根。他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气密保护气路,成功取代原设计,使设备故障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四十七降至百分之一以下,年创经济效益七百八十万元。
作为地地道道的“潍柴二代”,王树军对企业有着深入骨髓的爱。一九九三年,他从技校毕业进入潍柴,如愿当了一名和父亲一样的维修工。从最初同事口中“技术比他爹差远了”,到成为分厂小有名气的维修钳工,他用了不到一年。
二〇一二年,一台定位精度为千分之一度的进口加工中心NC转台锁紧出现严重漏油现象。面对这个整合了机械、液压、电器、气动等环节的“铁疙瘩”,售后服务人员无从下手,建议返厂维修。王树军却认为,如果设备一出故障就返厂维修,永远都受制于人。他用独创的“垂直投影逆向复原法”,绘制传动三维示意图确定复原思路,在不使用专用工装的情况下,凭借“机械传动微调感触法”,成功在μm级装配精度下排除故障,打破了外国专家垄断维修数控转台的神话。
二〇一六年三月,随着国家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四气门柴油机市场需求旺盛。公司决定用一个半月时间,改造原两气门柴油机缸盖生产线。作为现场负责人,王树军五十多天闷在车间干。年迈的父亲摔断了腿,他每晚加完班就去医院陪床,第二天一早直接从医院赶到车间。
王树军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创新热情高涨,近五年来,完成重大职工创新成果一百七十四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六千八百多万元。
我问王树军最难忘的事是什么,他笑答:“去年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隆重召开,我受邀到北京天安门现场观礼。作为一名一线工人,能够亲眼见证党的百年荣光,激动得双手直颤抖,攻关‘洋设备’时我都没抖过。”

被钢铁“咬”过的手,有了
钢铁般的执拗

汤海威的左手上至今还留着一道疤痕。二〇〇八年一月,在黑河的一个呵气成冰的早晨,试验车突然抛锚,汤海威钻到车底下去检查。由于气温太低,一条连接胶圈被冻得变了形。他摘下手套就去卸。一不小心,手背碰到了金属管就被粘住了。他使劲一扯,撕下一大块皮。整整三十分钟,一直坚持着把故障排除。当队友把他从车底拖出来的时候,他的双腿已经冻得没了知觉。受伤的手上,血肉已被冻住,连伤口在哪里都看不清了。
也正是在这一年,在零下四十二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寒区试验的各厂家发动机纷纷“趴窝”。只有配装了潍柴蓝擎发动机的试验车,冷启动一次成功。这款发动机在业界一炮打响。
戴着黑框眼镜、讲话慢条斯理的汤海威,一板一眼,稳如磐石,即便周围再纷乱,也能保持自己的节奏。
每年七八月份,潍柴“三高”试验队要奔赴气温高达五十摄氏度的新疆火焰山;到了九十月份,又要赶到海拔四千多米的青藏高原;来年一月,他们的身影又出现在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的黑龙江黑河、漠河。汤海威曾是他们中的主力成员。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汤海威创新团队完成的“内燃机高温运动件动态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斩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行业近四年以来唯一获奖的工人项目,被中国内燃机学会评价为具备“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代表着潍柴一线职工创新成果的新突破,也是“内燃机高温运动件动态测量”等关键试验技术的“中国突破”,打破了欧美技术壁垒,硬生生掰开了那双对中国“卡脖子”的手。
发动机特种测量技术中,高温运动件动态温度测量技术是难度最高的一项,一直掌握在国外少数研究机构手中。汤海威说,这种无线测温技术被德国一家公司垄断,仅单测一个六通道(测温点)的活塞就需要四十二万人民币,试验周期需要半年。当时潍柴正处于发动机新平台产品大量开发阶段,每年的试验需求有近百项。
汤海威暗下决心,攻克它!
他白天正常进行各项试验工作,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半个月下来,依然没有打开思路。“记得有天晚上,思考着系统封装的难题,我怎么也睡不着了,躺在床上,脑子里跟过电影似的,各个技术难点纷纷闪现。就在这时,灵感一下子出现了,对,先把技术难点拆解开,再用技术手段逐一击破!我兴奋地大喊一声,赶紧跑到书房把想法记下来。”汤海威说。
汤海威将难点不断地拆解再拆解,从小处入手,一个个解决。在经历无数次尝试之后,无线测温技术终被攻克。十六根头发丝一样的信号线被封装在活塞的侧面,连接到精密、可靠的微型无线数采模块,组成一个大拇指大小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在发动机高速运转过程中释放出强大而稳定的数据信号。该技术实现了两百小时的数据可靠传输,可同时检测三十二个通道的实时温度,测温精度达正负一摄氏度,可承受五百个G的加速度,二十五MPa的高压,以及五百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两百小时一度是无线动态测温系统的时长上限。汤海威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这个上限需要继续提高,而其中的关键是测温供电技术的突破。多次试验之后,汤海威带领团队发明多种运动发电方式,进而实现了连杆、曲轴、飞轮等高温运动件动态测量的“寄生式”自供电能力,支撑测量系统长期运行,打破两百小时“魔咒”,为高端发动机开发和健康监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寄生式”发电技术项目通过中国内燃机学会鉴定,总体居国际先进水平。
汤海威也是一位“潍柴二代”。五岁时骑上父亲用废旧铁管为他焊制的小三轮车,就对机械产生了浓厚兴趣,小小年纪就学会看图纸,怀揣造飞机之梦。
高考后,汤海威以超出分数线一百二十多分的成绩,被西安航空学院录取。不料父亲突发脑出血,家里欠了大量外债,根本交不起学费。权衡利弊,他选择了潍柴技校。
在技校学习一个月后,他彻底走出低谷,甚至还有几分惊喜。因为在这里,他接触到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操作。他完全沉浸其中,坚信自己即便与飞机无缘,也能在柴油机领域放飞梦想。
汤海威先后参加潍柴国三、国四、国五、国六全系列机型开发,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和国家专利,屡获大奖。他也成为集团首席技师,获“中国机械工业百名工匠”“齐鲁大工匠”等荣誉称号。今年汤海威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有一双为妻子接生的手

甘洋洋是潍柴一号工厂的维修电工,主要负责设备维护及调试,擅长各种电气控制、机器人的编程维护和集成应用。三十岁出头的他已经是一级高级技师,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了。
二〇一〇年,甘洋洋参加工作,成了高级技师李炳贤的徒弟。
二〇一二年,为了锻炼他,车间主任和李炳贤师傅给了他一个不大紧急的项目,让他带着两个刚入职的徒弟,对总装车间曲轴箱输送线进行加长改造,把本来的二十五节辊道,改成三十节。接到任务,甘洋洋激动到一晚上没睡着觉,脑子里一直在反复演练。第二天很早他就来到车间,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招呼两个徒弟,来到输送线边,来回比画,对照书本,画出线路图,开始改造。之前跟着师傅干,没觉出有难度,但是真到了自己负责的时候,甘洋洋感觉到了棘手。三个人上上下下忙活,对照图纸,把电机、控制开关、线路接好后,两天已经过去了。他们按下开关,曲轴箱输送线一动不动,肯定是有线路没接对!他们挨着对照图纸,一百多根线,逐一查找,重新连接。接好后输送线是动了,但是却出现了运转情况混乱,不按照逻辑关系运行的问题。“肯定是编程问题,有逻辑错误。”甘洋洋跟徒弟分析,又是一阵手忙脚乱,重新编程,设备改造终于成功。正在他们为自己的小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车间主任的一句话让他们瞬间冷静下来:“要让你带着队伍出去单干,你们得饿死,一点章法都没有,就是不懂行的人瞎干。”领导一盆冷水,甘洋洋也意识到了自己知识和思维的短板。从此他在工作中更加用心,实施项目就要理顺思路,出方案、结构设计、组装、编程、调试,每一步都要做到精心设计,用心规划。在无数设备改造的项目磨炼中,针对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故障,他脑中已经能够自动闪现无数个方案图谱,并且快速从中找到最准确、最合适的方案。
百密一疏,甘洋洋一门心思在维修上,却把妻子生孩子的事儿忘了。二〇一九年二月,自动化改造项目进入关键期,甘洋洋负责缸盖垫片自动装配、连杆螺栓自动拧紧项目安装、H挺柱自动装配项目调试等。二月四日,甘洋洋依旧忙到晚上九点回到家。当时妻子已经感觉不舒服了,甘洋洋赶紧拨打了120。但时间已来不及了,妻子羊水破了,婴儿头已经露了出来,急救医生边随车往他家赶,边让他开着免提,指挥他如何接生。孩子是出来了,但没有哭,这可急坏了甘洋洋,在医生指导下,他倒提着孩子的双脚,拍了屁股几下,孩子终于发出了哇哇的哭声。等医生赶到后,看到这样的场景,感慨地说:“潍柴工匠就是厉害,能接生!”
工作、生活的冲突和美好同在,交织成甘洋洋成长路上的音符。忙碌的甘洋洋,成了设备维修和自动化改造的“达人”。二〇二〇年十一月,潍柴集团第一届智能制造大会召开,甘洋洋作为获奖代表,要上台领奖。恰巧这时接到电话,总装车间总装一线PLC报警,现场维修人员找不到原因,总也修不好,甘洋洋飞跑到故障现场,不出半小时,一切搞定。
能从手写的字里行间
听到心灵的跳跃
在潍柴生产车间,最显眼的就是“工匠创新工作室”。这是自二〇一三年开始,潍柴集团在各个专业厂为部分高级技师以上的人员专门设立的。但工匠们多在车间的机器旁、模型旁,他们用一双巧手,把自己和钢铁“焊接”在一起。
在熔炼车间,徐玉强师傅穿着长袖工装,他身上没有汗。其实是有汗,面对铁炉高温,汗都烤干了。我问他一些细节,他掏出比巴掌还小的一个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一些数据,还画着一些图案。这是工匠的“象形文字”,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究竟,但徐师傅自己明白。小本子的边角都磨平了。他的一个爱写诗的工友说:“只有徐师傅一个人能从手写的字里行间听到心灵的跳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工匠”离不开“小本子”的提醒。徐玉强有“随流孕育剂添加装置及浇包孕育装置”“挡渣装置及应用该挡渣装置的大吨位浇包”两个专利。他获得二〇一九年度“中国铸造大工匠”称号。
轰鸣的车间里,摆着辣疙瘩咸菜条,为了保住身体的盐分,师傅们啃口咸菜,再抱着缸子喝水。四十四岁的王焕宁是造型车间的工人,二十三年前进厂,面对机器不敢下手,他的师傅谭佛平对他讲:“眼精不如手精,手精不如勤拨弄。多动手才有出息!”王焕宁牢记师傅的话,一路“拨弄”,二〇二一年被评为“中国铸造大工匠”。
二十三岁的小伙张明,是潍柴博杜安公司员工,在潍柴职业大学上学期间,参加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选拔赛获二等奖,入职第一年参加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获二等奖,第二年参加第三届大赛获得一等奖。潍柴破格晋升他为高级技师,一下子跨越了五个档次。
让手休息会儿,让爱心流淌
三十四岁的张在彬是潍柴滨海铸造造型车间一线员工,今年被评为“中国铸造大工匠”,入职十七年来,他一直坚持在铸造生产第一线,五十多种生产件号,几百道工序,张在彬无一不精。爱较真的他,创下连续七个月无生产废品的纪录。
一次,车间突然接到一批紧急订单,要求三天内自制出二十二件大缸径发动机的飞轮毛坯。按照平常的生产节奏,车间每天只能生产五件该类毛坯,加之当时生产所需要的工装砂箱和冷铁都不充裕,同事都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他人不同,接到任务后,张在彬并没有去强调困难,而是拿起卷尺,立即着手进行相关工作。为赶进度,他放弃午休和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组织造型,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了一天浇注十六件飞轮的最高纪录,仅用两天时间就提前完成了二十二件博杜安飞轮毛坯的生产任务。
他有一颗匠心,还有一颗爱心。二〇〇六年九月的一天,看到超市门口停着一辆献血车,上面的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献血,让世界更有温度”的字样,怀着一种好奇心理,他踏上了献血车,开始了他十六年的献血历程。
到今年张在彬献血一百一十一次,累计三万八千四百多毫升,相当于七个人的血液总量。
一份匠心,一片爱心,锻造出潍柴人的赤胆忠心和壮志雄心!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2年10期)
[责任编辑  胡晓芳]

编校:梁 豪

制作:郑书君 樊金旭

审校:徐则臣

核发:施战军

立即下单


  精彩回顾

·散文|刘东黎:苍茫氤氲(人民文学 2022-09)

·散文|王选:梦里种着一片菜园(人民文学 2022-09)

·散文|淡巴菰:在偏僻小馆把酒言欢(人民文学 2022-09)

·报告文学|申琳:北牧南归(人民文学 2022-09)

·短篇小说|盛可以:女猫(人民文学 2022-09)

·短篇小说|周如钢:华盖(人民文学 2022-09)

·短篇小说|李樯:大车(人民文学 2022-09)

·短篇小说|牛健哲:造物须臾(人民文学 2022-09)

·长篇小说|苗长水:老渤海(人民文学 2022-09)

·中篇小说|牛余和:蘸火记(人民文学 2022-09)

·中篇小说|李洁冰:银空山(人民文学 2022-09)

·散文|梁衡:风沙行(人民文学 2022-08)

·散文|刘香河:湖荡(人民文学 2022-08)

·散文|兰善清:盛开的日子(人民文学 2022-08)

·散文|李登建:乡贤(人民文学 2022-08)

·新浪潮|赵琳:长在草原上的达布察克[散文](人民文学 2022-08)

·中篇小说|言九鼎:逆锋(人民文学 2022-08)

·中篇小说|周鸣:B角(人民文学 2022-0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