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月刊》2023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2023-10-24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从马克思到当代:
历史、逻辑与问题意识



摘要:在以思想史与社会历史分别为坐标的知识地图中,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可以得到较为合适的定位,其思想在当代的发展也可以在这一知识地图中得到描绘,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图景也可以从这一知识地图中去探索。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同历史时期,每一时期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对这一社会时期的展现与反思,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也随着哲学家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批判与反思而展开。描绘从马克思到当代发展的历史、逻辑与问题意识,以便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及其呈现方式,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内在问题,这是今天发展马克思哲学的应有内容。

关键词:知识地图;历史性;社会发展;问题意识

作者:仰海峰,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尊德性”与“道问学”:
朱陆之辩及其历史回响



摘要:“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中庸》所提出的一种关于“尊德”与“问学”关系的概念,以指谓君子人生修养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方面,人们似乎也从未怀疑过其相互关系。但自从理学崛起,由于讲学与求知需要的凸显,“尊德性”与“道问学”便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而所谓“朱陆之争”便由此而展开。在朱子包括象山弟子对这一争论的叙述中,已经形成了所谓“泛观博览”与“发明本心”式的概括。到明代,又通过罗钦顺与王阳明之不同走向,转换为两种不同的为学进路之争。而从戴震到章学诚,则又通过“博”与“约”、“专”与“精”来深化这一问题在为学中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还原于《中庸》之本义,并从儒家超越而又内在的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那么这一近千年的争论也许就可以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头绪,也可以看出现代知识论追求与认识论走向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朱子与象山;尊德性与道问学;博与约;专与精;超越与内在

作者: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陕西西安710119)。



罗尔斯“政治转向”新解
——基于马克思意识形态分析的视角



摘要:罗尔斯“政治转向”的初衷是为解决内在于《正义论》稳定性论证的一个问题,但它似乎带来了更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重叠共识的可能性难题和政治合法性标准的设定难题。对罗尔斯“政治转向”的已有解读忽视了罗尔斯“政治转向”和西方社会新自由主义转向的深层次关联,无法对以上难题提供解答。借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分析,可以洞察到:重叠共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政治价值和生活观念都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塑;自由主义政治合法性原则在经济分配方面要求并且只要求社会最低受惠额,是新自由主义转向后西方社会公共政治文化在政治理论上的表达。

关键词:马克思;罗尔斯;政治转向;重叠共识;政治合法性

作者:汪志坚,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200235)。



经济增长与环境公平经济增长与环境公平
——基于中国开发区政策的研究



摘要:区域发展政策作为资源配置的载体需要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引导资源配置到生产率高且污染排放低的地区。然而鲜有文献从微观企业视角考察区域发展政策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影响,聚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的异质性及其机制的研究也较为匮乏。基于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可以系统评估开发区政策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开发区设立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引致环境质量受损,企业工业增加值与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显著增加2.2%与8.5%。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经济发达地区实施的开发区政策能够较好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却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从而引起环境不公平,机制分析显示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与宽松的环境规制是区域发展政策产生环境不公平的诱因。研究结果揭示出了区域经济不平衡引致环境不公平,这对于未来探索经济、环保、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不公平;区域发展政策;环境污染

作者:陈诗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200433);马倩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政策红利、地理禀赋与增长差异
——来自“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证据



摘要:如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中国当代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2010—2019年中国县级和市级面板数据,利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政策冲击和强度DID方法,可从政策红利与地理禀赋互动的角度,揭示地区增长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平均而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内河航运禀赋的互动,使地区的GDP和人均GDP分别提高了2.49%和2.66%。机制检验发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地区增长差异的重要来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使得货运成本大幅下降,产生了工业集聚、要素驱动和需求引致创新等效应,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变化,形成了地区增长差异。异质性分析表明,处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的地区和低内河航运禀赋的地区,有更快的经济增速。这意味着,如果能够针对各地区的地理禀赋实施相应的制度改革,不仅可以帮助在“三重压力”下找到新的增长动能,而且能够帮助解决区域发展差距过大问题,共同推动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政策红利;地理禀赋;经济增长;长江经济带;内河航运

作者:张鑫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北京100872);汤向俊,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江苏镇江212100);刘瑞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有经济研究院教授(北京100872)。



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的民生福祉增进效应
——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研究


摘要:基于2010—2020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这一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的民生福祉增进效应。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民生福祉水平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趋势,且2014年以后高于全国水平;(2)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增进民生福祉,且具有城市规模异质性;(3)人口流动、外贸市场、产业结构升级与数字普惠金融是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路径。据此,应深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加快转变特大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有效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着力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内需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数字技术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区域一体化;民生福祉;共同富裕;长江经济带

作者:彭迪云,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江西南昌330031);冯怡,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31);李伊力,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31)。



元宇宙时代的混合价值理论



摘要:元宇宙是由多维数据、技术和创意等“合弄”共同编织的价值时空,在蕴含混合价值创造的全新机会的同时,也挑战了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已有的价值理论和治理规则。元宇宙时代价值追求转向包含经济和非经济价值、现实和虚拟价值、现在和未来价值等在内的混合价值。元宇宙时代也重构了混合价值创造、交易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模态人机共创、去中心化交易、共享化分配等特征。在积累实物资产的同时,也促成了规模化数字资产的形成。鉴于元宇宙时代混合价值实现过程的身份伦理、价值转化、权属认定和价值评估等难题,迫切需要建构与其相适应的治理规则。

关键词:元宇宙;混合价值;数字资产;混合价值治理;人工智能

作者:刘志阳,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上海200433);邱振宇,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赵陈芳,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流程式赋权:
界面治理如何提升政府运行保障效能
——兼论数字界面对组织界面的调试与补充



摘要:公共事务的复杂性、科层制政府的专业化分工与民众需求一体化间的矛盾对政府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界面政府理论提供了一种政府改革的思路。通过重构界面,与科层制政府联结,最大化满足民众需求,亦保持政府组织的专业性,提高政府效能。研究表明,界面组织通过流程化的权力配置机制与科层制组织进行衔接,调整体系内权责关系,权责清晰使得各部门间能够有效协作,提高整体效能。数字化发展及其虚拟界面的应用又通过将体系内部分“权力”线上化,将实体界面部分职能“隐身”,有效遏制界面组织本身的行政扩张,使其继续发挥治理效能。

关键词:流程式赋权;界面组织;虚拟界面;治理效能

作者:朱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机关运行保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2)。



从不完整财产权到完整财产权的诠释:
在归属和流转之间



摘要:财产权的嬗变既夹杂着“从身份到契约”的逐步过渡,又包含了“从契约到身份”的部分回归。在古今中外的财产治理命题中存在诸多形态的财产概念,由此产生了何谓完整财产权的学理追问。通过对不完整财产权规则演变的梳理,可以有效洞见不完整财产权的基本样貌。总体而言,财产权规则的跃迁轨迹并未脱离利益保护的基本框架,也并未颠覆人与人之间交互的利益关系。不完整财产权之间虽然内容有别、规则有异,但无论是权利归属的演变,抑或是公法义务的消长,都无法跳脱出完整财产权的三个维度,即静态归属、动态流转和利益衡平。静态归属之维包含着对归属利益格局的维护,体现着对应然利益的确认;动态流转之维呈现为对流转利益的保障,划定着现实交易的利益边界;利益衡平之维囊括了对未来利益的期许和限制,意味着对财产利益的索取当有据可依。

关键词:所有权;不完整财产权;数字财产权;关键性联系

作者:张伟,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浙江杭州310018);吕铖钢,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特聘副教授(浙江杭州310018)。



家与社会治理:价值、方法、对象和主体



摘要:近年来,宅基地重新分配、农房改造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田野调查发现:相关社会政策在基层的实践一方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不经意地以老人的离家出走为代价,老人被迫进入老年公寓或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养老院。但相异的养老机构给老人提供的重建“家”的条件各不相同,硬件设施越完善的养老机构反而越远离老人“回家”的期待。农村老人的此类遭遇引出了家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家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作为价值源泉、方法、对象和主体四种。社会治理应该尽可能呵护家庭价值,尊重家庭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避免对家庭价值和家庭主体的分化性利用,防止治理理念上的家庭隐喻与治理实践中的家作为工具的分裂。

关键词:家;社会治理;养老;农村;过度治理

作者:肖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200444);郭琦,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44);符佳佳,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444);王东晖,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444)。



观念艺术的生成与内涵及其革命性意义



摘要:从行动绘画发展出的两条路径分别衍生出想法类和行为类两种最主要的观念艺术,观念艺术形成主要源自三重面向,首先是观念艺术家对架上绘画的质疑和反叛,他们力图走出画布,将艺术逐渐智性化、观念化;其次,观念艺术冀望以纯粹的、完全非物质化的材料呈现,从而阻止艺术的商业化倾向;最后,它还源于超越60年代艺术对实物的痴迷这一愿望,有着一种强烈毁像运动的倾向。这些自觉的艺术追求使观念艺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即在创作理念上遵循以“理念观念为王”的核心原则,不拘一格地寻求与理念观念相契合的媒材,将语文重新引入到美术之中,在制作和展览上突破了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限制,抵制艺术品的普遍商业化。观念艺术作为发生在艺术领域的一场“行动”或“事件”,它使现代艺术从视觉表现转到了观念表达上来,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艺术分类和各种不同艺术之间的界限,而且让生活直接成为艺术,艺术直接生活化,从而对既有的艺术象征秩序构成了全面质疑和彻底颠覆。

关键词:观念艺术;生成;独特内涵;行动;革命意义

作者:肖伟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64)。



美学的两个维度



摘要:美学应当具有两个维度,即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和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或简称为“系统美学”和“审美文化”。系统美学属于“理”的研究,审美文化属于“事”的研究;系统美学的言说方式是美学概念、命题、论证,审美文化的言说方式是审美意识、警句、描述。为美学扩充一个审美文化的维度,就能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化解理论与实践的对立。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非否定美学是科学或知识,而是主张美学不必囿限于科学或知识。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源于西方,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则是非西方文化也拥有的。在审美文化的意义上,应当承认古代中国已有了美学。“中国美学”同“日本美学”一样,通过美学的审美文化之维而获得合法性。“中国美学”也有两个维度,即古代审美文化的维度和现代系统美学的维度,前者无需索要普遍性,后者亦可追求普遍性。

关键词:系统美学;审美文化;日本美学;中国美学;普遍性

作者:郭勇健,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福建厦门361005)。



视觉修辞与《晋察冀画报》的“解放”书写


摘要:作为革命话语对大众传媒的征用与改造,《晋察冀画报》不仅代表着革命话语与群众路线对抗都市消费话语的成功实践,也创构了20世纪上半叶“解放”观念视觉表征的审美范式。无论是双语结构的“图—文”互文、主题与图像形式的对比性设计抑或象征民族精神的隐喻符号的呈现以及人物肖像特写的神话性建构,其修辞性的视觉表征架设了影像形式与政治鼓动之间的潜在关联,使得基于修辞的视角理解画报意指成为可能。而“摄影武器论”与“延安文艺讲话”则从语境层面铺垫了“解放”观念修辞表达的深层动因与内在逻辑。《晋察冀画报》的“解放”书写与其说是晚清至民国画报启蒙表征的基因使然,不如说是中国共产党在掌握权力话语进程中提升自身文化配置的内在诉求,其对视觉文艺观及大众文化观的接纳与改造不仅成就了《晋察冀画报》的价值定位,对当代中国的视觉文艺建设同样不无启发。

关键词:《晋察冀画报》;视觉修辞;解放;启蒙;视觉文艺观

作者:张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教授(广东广州510420)。



北周武帝之死及其宗教文化政策


摘要:北周武帝死于慢性砷中毒,对北周武帝遗骸的生化与基因检测,可以确定其死因,并根据分子生物学复原其头像,给中古史研究提供确凿的新证据。这是重新认识该时期政治进程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钩沉佛、道文献记载,考索武帝与道士及服食仙丹的关系,判明其身边有一个道士群体,分为炼丹术士和具有理论的道士,他们都激烈地排斥佛教。然而,武帝禁佛并非如通论所认为的由道士挑唆所致,而是谋虑甚深的政治决断,目的在于通过尊崇儒学给北周政权建构国家文化,并通过禁佛而自居中华正统,确立政权的合法性,推进胡汉融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社会凝聚力。这一政策被隋唐王朝所继承,成为重塑国家主流文化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北周武帝;佛教;道教;丹药;灭佛

作者: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上海200433)。



中原文化认同视域下辽代卤簿研究


摘要:卤簿作为帝王以及王公贵族、大臣等外出时的车马仪仗,是古代社会国家权力的象征及皇权物化的表现。关于辽朝卤簿的相关问题,当前学术界鲜有涉及,对于该问题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从辽朝卤簿来源及其车舆形制出发,可以探寻辽朝卤簿发展演变过程,同时关注辽朝卤簿在不同时期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等问题;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解读,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中原文化;认同;辽代;卤簿

作者:杨蕤,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宁夏银川750021);马宏滨,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博士研究生(宁夏银川750021)。



清初徽州基层行政与官绅关系


摘要:受到明清易代的影响,清初徽州一度面临兵燹寇乱,民众惊窜,纷争加剧,政局更替,奸胥扰索等动荡。清初顺治、康熙间,徽州府县大力开展基层行政和地方治理,借以恢复乃至稳定社会秩序。总体而言,清初徽州的基层行政和地方治理,很难突破有明以来相对成熟的制度框架,而在实践中明显体现出清承明制之特色。《康熙间婺源县士民具禀汇抄》涉及清初地方社会诸多实态的记载,特别是翔实呈现了婺源县官府与地方绅衿之间的激烈矛盾,这种矛盾既是晚明以来士风在清初的延续,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初徽州生员群体在参与地方事务中的境遇和实态。

关键词:明清易代;徽州;基层行政;官绅关系

作者:刘道胜,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安徽芜湖241002)。



2020−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
评价报告(选刊之二)

西方哲学研究



从总体上说,2020年以来,国内外国哲学的研究出现日益精专化的趋向。我们大致将西方哲学研究范围分为三大板块:古代哲学、近现代欧陆哲学,以及英美分析哲学。我们将根据自己的管见,择要予以展现与评论。

作者: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王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上海200433);王纬,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上海200433)。



Title and Abstract

滑动阅览


 欢迎订阅2023年《学术月刊》!(点击即可订阅)

《学术月刊》往期目录

《学术月刊》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2023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在邮政订阅


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学术月刊”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