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突破!上海师大5项成果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近日,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和《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实施办法》规定,经组织专家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奖励委员会审议通过,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正式公布。我校5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名单如下:

一等奖作品


张允熠教授 

《四百年中国思想文化之大变局:

中国化视域下“中西马”哲学的互动与融通》

张允熠,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和负责人。兼任中国现代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社会、学术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西哲学文化交流史等。学术成果曾多次获省部级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先后多次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现为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八部。


成果简介:《四百年中国思想文化之大变局:中国化视域下“中西马”哲学的互动与融通》

本专著入选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

20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从总体上看,本书挖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文化渊源,弥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空缺;从中国化视域下考察“中西马”三派哲学的互动关系,提出西方哲学也存在着中国化的问题;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空间和学科范围;为近代思想史和哲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大转型的历史焦距拉长到四百年前;阐明了一个重要结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四百年来中西互动和融合的最新思想成果和最高理论形态。全书60万言旨在围绕这样一个理论轴心——从1600年至2000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四百年的伟大的历史变局。

二等奖作品


朱瑞熙教授

《朱瑞熙文集》

朱瑞熙,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庐山白鹿洞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宋辽金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作为中国宋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他率先提出准确评价宋朝历史地位,引发学界关注。代表作有《中国通史》(五、六、七册主要作者之一)《宋代社会研究》《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合著)《疁城集》《宋史研究》(合著)等;点校整理有《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安亭志》《南翔镇志》等;标点、校释《嘉定碑刻集》(主要作者之一);担任《宋史辞典》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辽宋西夏金史)》副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编委等。2023年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


成果简介:《朱瑞熙文集》

《朱瑞熙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朱瑞熙全集》共分八卷,收录朱瑞熙先生学术著作二种,论文集一种,辞典词典二种,合作著作六种,古籍选译一种,各类文章一百八十五篇。朱瑞熙先生的很多学术论著,是国内相关研究的开拓之作,一些学术领域他是最早的耕耘者;部分学术论著,纠正了前人的成见和不正确观点;部分学术论著,在前人的基础上,他大大地向前作了推进。他的大部分著作,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是后人进入宋史研究领域的必备之作。

二等奖作品


徐时仪教授

《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增订本)

徐时仪,博士,二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负责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辞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汉语史。主要专著有《慧琳音义研究》《汉语白话发展史》《佛经音义研究通论》《玄应和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朱子语类词汇研究》《近代汉语词汇学》《汉语白话史》《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学海先飞》等。其中《朱子语类词汇研究》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中国语文》《文史》《历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世界宗教研究》《文献》《文学遗产》《敦煌研究》等发表论文200多篇。多项成果多次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王力语言学奖和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等。


成果简介:《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增订本)

 《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增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书是迄今第一部贯通古今探讨古白话词汇的专著,也是30多年来参编《汉语大词典》《古文字诂林》《近代汉语词典》等潜心钻研的心血结晶,具有学术上筚路蓝缕的开拓意义。总体思路是立足汉语词汇研究的前沿,贯通古今中外,把传统文献考证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结合起来,广泛征引历代文献中大量能反映古白话词汇使用状况的语料,发掘不同版本异文蕴涵的语言演变信息,整理归纳现有古白话词汇的专书和断代研究成果,宏观上从词汇史的角度和汉语文白的演变趋势着眼,微观上从古今词义的演变过程着手,点面结合,紧扣词汇系统,运用时间上的纵向探源和空间上的方言比较,考察古白话由始附属于文言到终于取而代之的发展线索和总体面貌,论述古白话的形成、古白话史的分期、古白话的特点、古白话文献的整理与校勘、古白话词汇的来源、古白话词汇的结构,辨析古白话词汇的特点、古白话词义的演变、单音词的发展与复音化、双音词的发展与词汇化、习语俗谚的发展及其词汇化、虚词和词汇单位语法化,探讨古白话词汇系统和词义系统、词义网络系统、词语类聚系统、古白话词典的编纂、考释古白话词语的方法等,围绕古白话文献中的俚语方言等活生生的口语材料,探讨基本常用词的文白兴替、“北杂夷虏”与“南染吴越”语言接触导致“其词多古语”的北方口语与“其词多鄙俗”的南方口语的相融互补、汉译佛经与明清传教士翻译《圣经》等传教读物的欧化古白话对汉语的影响,辨析文白的此消彼长和转型、白话书面语正统地位的确定、现代汉语雏形的形成,探究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之间雅俗交融的互动关系,阐明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必然发展趋向,即典雅的精英文化与通俗的平民文化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价值取向,进而从古白话词汇系统的角度揭示汉语文白演变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形成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

二等奖作品


施晔教授

《海上丝路:东印度公司与启蒙时期欧洲的“中国风”》

施晔,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负责人,英国牛津大学(2022、2015年)、荷兰莱顿大学(2011年)访问学者。近年来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西方汉学家研究及明清小说戏剧研究。主持过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分别为“《皇家亚洲学会会刊》与19世纪英国汉学研究”“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东印度公司与启蒙时期欧洲的‘中国风’”,另外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基地重大项目、上海市哲社等项目6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美术研究》《宗教学研究》《文学遗产》《复旦学报》及A&H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有《海上丝路:东印度公司与启蒙时期欧洲的“中国风”》(2021)、《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2017)、《长臂猿考》(译著,2014)、《近代小说的城市书写与社会变革》(201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2008)等著作,其中专著《海上丝路:东印度公司与启蒙时期欧洲的“中国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和论文《高罗佩小说主题物的汉文化渊源》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成果简介:《海上丝路:东印度公司与启蒙时期欧洲的“中国风”》

海上丝路:东印度公司与启蒙时期欧洲的“中国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年出版


本书专注于“中国风” (Chinoiserie)这一流行于17至18世纪欧洲各国室内装饰、建筑园林、服饰日用甚至形而上的音乐、美术、文学领域的独特艺术风尚,并从“东印度公司”这一视角切入进行深入研究,关注公司西输的中国瓷器、丝绸、漆器、壁纸等物品及其欧洲仿制品,展现“中国风”与东印度公司两者间相辅相成、兴衰与共的密切关系,也即东印度公司为“中国风”在欧洲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中国风”的兴起又刺激了公司远东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风”是经济全球化初期由东印度公司主导的国际商贸的独特副产品,一种由多种因素合力催生的文化现象。但“中国风”并非真实、纯粹的中国趣味,它是一个被欧洲人按自己的文化品格、审美趣味或政治意图塑造出来的神秘而浪漫的想象。

三等奖作品


杨德广教授

《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反思》

杨德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当代教育名家、第十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196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等。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等。长期以来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研究工作及教学工作。40多年来出版著作(含主编)四十余部;公开发表论文五百余篇;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十余项,有二十多项研究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不同奖项。


成果简介:《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反思》

《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反思》人民教育出版社

入选中国当代教育学家文库


本书紧扣时代脉搏,首次提出“政治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结合”观点,并深入实地调研,提出并建构“充实教育论”理论和“高校计划外管理”论,不仅如此,还站在发展前沿,开拓性提出并系统阐述高等教育的“三个主动”论。全书共分十个篇章。主要创新和价值有,第一,建构了高校德育的新理念并作了系统论述;第二,创建了“充实教育”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第三,提出了系统且具独到观点的人才培养论;第四,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体制改革论。尤其是在高校德育问题、本科教育质量保障、高等教育市场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几个重要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直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推动高校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举措。旨在鼓励研究人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祝贺各位获奖老师!

供稿:社科处

排版:孙杨

校对:彭湘一

编辑:融媒体中心

往期推荐

●上海师大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上海市迎接第40个教师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启动

●上海师大退役大学生士兵的荣耀征程

●爱心接力30年,上海师大学子做好这件事

点个赞和在看,和上海师大一起加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师范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