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王韶兴: 政党政治研究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2018-04-13 大家 山东画报


(曹清雅 / 摄影)



  2015 年,《中国社会科学》(第11期)刊发学术论文《第一国际的共产主义活动与社会主义政党政治逻辑》;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第4 期)刊发上文的译文The Communist Activitie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and the Logic of Socialist Party Politics;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再次刊发学术论文《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百年探索》。接连刊发的重量级论文的作者是同一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韶兴教授。他成为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上连续发表政党政治研究成果的第一人。这在《中国社会科学》近40年的创刊史上具有学术地标的意义。


  2017年12月底,王韶兴与他所领导的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再次迎来好消息,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得A级,在参评的231所高校中位列前5%。


  自1980年进入山东大学以来,从学生到讲师,再到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王韶兴一点一滴用心积累,始终不渝地勤奋耕耘,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忠心耿耿服务于教育事业。他将全部心血投入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之中,倾注到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各项事业发展之上。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日常生活中王韶兴低调而内敛,但是在学术研究领域,成果却是丰富且富有特色。王韶兴与山东大学的政党政治理论研究,已经在国内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位置。而对于王韶兴,用他自己的话说,政党政治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王立群 / 摄影)


     “惶惶然”中政党研究放光彩     

  回看王韶兴的成长史,可见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渊源之深。读初中时,他就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积极分子;读高中时,他曾在全班领学《共产党宣言》,至今还保留着那个被划得“面目全非”的《宣言》学习读本。1975年6月,王韶兴高中毕业后,被选调为“县农业学大寨工作队”成员驻村包社,那时的“农民夜校”给王韶兴提供了广阔的锻炼成长舞台。对于“文革”期间高中毕业的青年人来讲,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无疑是肤浅的,并带有“阶级斗争为纲”的烙印。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共产党宣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老三篇”“老五篇”等概念和内容确已深深地镌刻在王韶兴的心灵之中,并成为他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原点”。有了这个“原点”,王韶兴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山东大学这片肥沃的学术土壤中成长起来,并扎根于此,奉献于此。


  王韶兴曾将治学过程的感受概括为“飘飘然”“茫茫然”“惶惶然”“所以然”四种状态。他说:“登了小山,飘飘然;上了大山,茫茫然;进了深山,惶惶然;最终的追求是所以然。”在学术的路上走了三十多年,王韶兴说,没有了年少的轻狂,现在更多的是“惶惶然”。对文章中使用的每一个概念、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一种“不放心”的感觉,都要反复推敲、斟酌,容不得丝毫差池。


1980年9月,摄于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


  对学术研究精益求精的王韶兴,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他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重点及其他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政党政治论》《党的监督:理论、经验、思考》《中国共产党党务管理史纲》等学术专著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7项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项成果获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1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第11期)杂志发表题为《第一国际的共产主义活动与社会主义政党政治逻辑》的学术长文(2.5万字),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6年第4 期全文翻译刊发。2017年,王韶兴再次在《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发表《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百年探索》(2.2万字)。这些成果,提出了一些政党政治学科建设的标识性概念,奠定了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政党政治问题的深化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山东大学社科系80级班干部合影


  王韶兴长期深耕于少人问津的政党政治理论领域,他是第一个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关于政党政治研究论文的学者,并就这一问题连续发表文章。这是一个系统的思考、系列的研究。他说:“从政党政治的‘宏观’研究到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中观’研究,再到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微观’研究,是一个学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当问及为何钟情于政党政治研究时,他说,大学毕业后给本科生上《中共党史》课时,发现如果只讲党的历史而不讲党的建设和党务管理,就会使课程缺乏灵魂。后来他又体会到,如果只讲党史、党建和党务管理而不讲政党政治,就会使课程缺乏统领和高度。要讲清楚党史、党建和党务管理问题,必然涉及政党比较,即要从规律层面认识和把握政党的产生发展、自身建设和价值实现问题。他现在聚焦于政党政治问题研究,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延伸过来的。他认为,学术内容的拓展和学术认识的深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每一项学术进步,都是与学术对象的实践发展密切相联。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言,脱离实际、缺乏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是没有前途和生命力的。


  “五会”“三自”传道解惑育人才  

  王韶兴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政党政治问题的教学与研究。三十多年来,他相继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讲授了《中共党史》《党务管理学》《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选读》《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政党政治理论》多门课程。王韶兴认为,学生真正记住老师是从老师教的课开始的。至今还被他津津乐道的是,很多年前,时任学院党委书记的他去学生宿舍检查卫生,学生们喊的不是“书记来查卫生了”,而是“教邓小平理论的来查卫生了”。


1982年,山东大学科社系学生会成员合影


  无论取得多大的成果,王韶兴都一如既往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学生们在他身上丝毫感受不到大师的架子,总是给人朴实、真诚、亲切的感觉。他办事严谨认真,每次主持或参加学术会议之前,总是专注地坐在电脑前,戴上眼镜,仔细编辑或撰写发言稿,而且习惯从头到尾的一遍遍诵读,斟酌内容、推敲措辞,还不忘教导身边的学生,要注意学术论文与会议发言的区别,设身处地的考虑读者或听众的现场感受。


  王韶兴总是率先垂范、身教言传,在潜移默化间使学生感悟人生道理和治学准则,教育弟子们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他特别强调研究生阶段应培养会听、会看、会想、会说、会写的五种能力,以及自觉、自信、自强的“三自”精神。他要求学生“真、善、美、智”,即真实、善良、美好、智慧,无论是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从师治学等都要时刻牢记这个准则,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品格。王韶兴把教授的严厉和慈父的关爱结合到了一起,让学生们自觉地把压力转变为动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


  王韶兴常说:教学相长,方能共同进步。他总是以韩愈的《师说》为座右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他把自己比作楼梯的扶手、登山的绳索,愿意为学生们当好台阶。他还叮嘱学生教学重在启迪,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有效开发个人的专业研究能力,时时督促和勉励学生要不懈地追求卓越,超越自己。他的一位学生曾这样写道:也许多年后,导师教育我的专业知识会淡忘,但那些忘不掉的才是最有价值的,譬如人格魅力、精神修为,而更多难以言喻的影响和感悟令我毕生珍藏和受益。


  一心向党 山大马院大步迈  

  在承担大量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王韶兴长期兼任行政管理工作。自1992年以来,他先后兼任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副主任、国际政治学院副院长、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政党研究所所长, 山东省政党理论研究基地主任,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职务。


国际中共学大会合影留念


  王韶兴是低调的。关于个人的采访邀约,他一推再推。他说:“我实在没有什么事迹,不值得宣传。”但是对于他所在的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他一遍一遍地提起,这里是名列前茅的,那里是具有开创性的。2012年,王韶兴开始担任山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五年多来,马院的许多方面都上了一个大台阶。2015年12月,入选首批9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6月,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成为全国高校党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2017年7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重大主题宣传智库顾问单位。在教育部刚刚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全国(参评高校231所)前5%,获得A级。


  王韶兴从不“以为己功”。他认为山大马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是马院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说:“对于山大马院来说,这不是句号,是学院建设的新起点。”对于未来,王韶兴和山大马院都满怀信心,他们将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社会主义政党政治问题,开展更加有效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保持在国内的开创和领先地位,力争赢得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影响。2017年11月,王韶兴等山大学者前往美国参加第二届“国际中共学与世界社会主义比较”学术论坛,宣讲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的理论与价值,便是学术话语权提升的有力表现。


王韶兴部分学术成果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生活与工作是相通的。他热爱学术,也热爱生活。作为摄影发烧友的他,读大学时,就入手了长城相机,一拍就是三十多年。他镜头下的作品,多为大气、辽阔的自然景色,这与他博大的气度和格局相契合。他连摄影爱好都如此专注,更何况那个他视为生命一部分的政党政治专业呢。不是为了职业,不是为了生存,政党政治研究已经成为他表达生命质量的重要载体,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文 / 张媛媛 王立群

未署名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编辑 / 张媛媛










创刊于1943年

中国现存的我党创办最早的画报

用影像见证新中国的诞生,记录新中国的成长

合作&杂志订阅:0531-82092902

微信ID:sdhuaba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