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毕业六年,西藏工作五年,她说初入职场时自己做对了一件事

分享职场第一课的 北大人 2022-10-10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草原上亮灯的帐篷

海拔五六千米的营地

承载了她无数写稿与审稿的记忆

双奥之城,冰雪狂欢

她来到冬奥会的赛场

带我们走近那些默默无闻的身影

讲述聚光灯之外打动人心的故事

珠穆朗玛不止有峰顶,奥林匹克不止有金牌

从毕业之初茫然无措的职场小白

到走到哪里都能写的专业记者

新华社体育部记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9级本科校友王沁鸥

为我们带来了,来自她的职场第一课


点击视频,观看王沁鸥的职场第一课


2016年,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毕业的王沁鸥,结束了她在燕园的七年时光,前往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


与设想中踌躇满志、目标清晰地走向工作岗位全然不同的是,当时在她心中,对于自己的职业所长,对自己未来五年、十年的职业规划,没有任何答案。


我当时可能连自己是谁都还没有想清楚。


选择前往西藏工作,也只是出于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原因:我想去远方看看。


王沁鸥记者生涯的开启,并未如想象中一般波澜壮阔。

西藏当年的竞技体育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入职两年来,她的日常采访可能就是村里的赛马节,可能是县里的学生运动会,甚至可能只是某一场藏族阿姨们组织的民族舞培训……

王沁鸥通常需要在草原上面的帐篷中、在海拔五六千米的营地中写稿,而更让人苦恼的是,还要经常面临来自审稿和发稿老师的“灵魂拷问”:“你这件事情有什么可报道的?”毕竟她采访报道的活动或者事件通常只是一个边疆省区里面的,一个小地方当中的发生的一件再小不过的小事。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一直高位飞行,这个社会对于北大毕业生的需求,也远不止于一直让我们站在聚光灯下。


为此,王沁鸥对每一场采访都做足了功课:她翻阅了大量与采访事件相关的政策、文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同行写过的类似主题的稿件,罗列出所有采访对象以及需要询问的每一个问题,预想采访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场景……她绞尽脑汁,只为把每一个故事都写得有深度、有意思。

王沁鸥在西藏采访


工作之初,“社恐”的王沁鸥还需要设计好与采访对象的寒暄和开场白,避免可能的“社死”瞬间。

短视频的爆火挤占了文字稿件的生存空间,面对外界“你为什么还在写文字”的声音,王沁鸥并不在意,她完全沉浸在做小事的欣喜里,用一字一句丈量出她所触及的最真实的天地。

经年累月地“屑于做小事”,让王沁鸥迅速成长了起来


让我上珠峰,我能写;让我去驻村,我也能写。这是无论把我放到任何位置,谁也否定不了的专业能力,也是直到现在,我最大的安全感的来源。


正是这些日常琐事中的摸爬滚打,让王沁鸥拥有了更为微观的观察视角。


珠峰登山的重大主题采访报道中,她将镜头对准了山脚下的村民,发掘他们与登山事业共存的日常生活;她把话筒递给了看似普通的牧民,讲述了那些曾经登顶过珠峰,却没有收到鲜花与掌声,似乎被遗忘的故事。


冬奥赛场上,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也成了她文字中的焦点,留下了领奖台外最打动人心的故事。

王沁鸥在冬奥赛场采访


珠穆朗玛不止有峰顶,奥林匹克不止有金牌。

“屑于做小事”,既需要埋头苦干的耐心与细致,也是平凡中发掘不凡的热忱与卓识。


未来,你们或许会走向世界中心,登临地球之巅。但每一个闪闪发光的明天,都是由一个个脚踏实地的今天累积而成。祝你们有美好的前程,也拥有埋头赶路的坚韧和定力。


这是王沁鸥对于即将迈入职场的毕业生,献上的寄语与祝福,也是来自她的,职场第一课。


我的职场第一课

 2022年毕业季 

为帮助正处于毕业前日程空档期、即将踏上职场的准毕业生们顺利完成身份转换和适应,实现校园生活与职场的“无缝对接”。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首次开设“我的职场第一课”,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参与邀请多位校友担任授课嘉宾,与北大毕业生们分享人生故事,传授职场经验。


青春不散场,梦想正启航。“北大人”将持续更新【我的职场第一课】栏目,敬请关注!


视频来源: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文字、编辑:肖怡

责编:陈韩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