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大学1982级本科校友,请持时光密码开启纪念之旅

开启纪念之旅的 北大人
2024-08-31


日与夜

在时光洪流中不停流转

星与火

在岁月长河中交相辉映


自1982年入校

已历40载风云

那年鲜衣怒马的少年

如今已在祖国四方顶天立地

哭过、笑过、爱过、痛过

在这园子里路过、留过、沉浸过、回忆过


时光无痕,档案有声

让我们跟随

1982级校友记忆中的时空碎片

再次回到那个湖光塔影的青春岁月

回到1982年

那由诗歌和理想烹成饕餮盛宴的年代



高考

1982.07

那年夏天,临近高考,知了在树上叫得燥热。

高中学校走廊的两面墙上贴满了各个大学的招生广告,在这色彩斑斓的“广告画廊”里,北京大学四个字映入眼帘。

高考于7月7、8、9日举行。

考场上,微风把长长的树枝送进窗内。“那天的绿色真浓啊”,答完手中的语文试卷时还剩四十五分钟,在别人带着急促呼吸的沙沙声中,钟振奋淡然地凝望着窗外的风景。

这年高考是丁新伯带着必胜信念的最后一次尝试,他已拼命学习了十个月,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熄灯,熄灯后还要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再学习一会儿。考试结束,他对这次高考很有把握,六门考试顺利结束,除了外语,其他科目基本上没有不会答的题目。出了考场,他告诉小舅,今年高考有希望。

陕西高考结束那天下了暴雨,雨霁后的傍晚,姚洋去学校听老师讲解卷子。当他估计分数可以达到530分以上时,心情霎那间如天空中燃烧的晚霞一样瑰丽。“这么高的分数,敢报北大吗?”他对北大的向往被同学的一句问话勾起。

他们在第一志愿的空格里工整地写下“北京大学”。




入校

1982.09

那一年,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传递着无尽的兴奋与喜悦,传递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梦想。

7月底,高考分数公布。丁心伯骑着车到学校打听消息,班主任说,你很有希望被北京大学录取。过了许久,邮递员送来了北大录取通知书,母亲欢喜地割了整整两斤肉用来红烧,为他庆祝。

接下来是按照入学通知书的指示进行繁忙而有序的开学准备。办理户口准迁手续、开粮油关系证明、准备日用品、买棉大衣……一切行李物品准备停当后,怀揣着喜悦的年轻人们乘着汽车、火车,一路颠簸着来了北京。

一出北京站就能看到北大的迎新站,82级新生们登上学校的大巴车,被载着驶过长安街,经过天安门,最后在南校门背着行李下车。

环顾新鲜而陌生的校园,初来乍到的无措与欣喜在心口翻腾。五四路两侧的建筑灰蒙蒙的,枝繁叶茂的槐树过滤了耀眼的日光,呈现出浓淡不一的绿,枝叶间闪动着旺盛的生机,沿着五四路继续向前走,电教楼正准备开建,施工场地上一片杂草丛生。

安置行李、办理入学手续、开班会、领教科书、帮学校运输大白菜……

82级新生的生活就此徐徐铺展开来。

82年于西门留影,从左至右:严向东、李少青、廖保胜、陈少强

82级英语系2班合影



食宿

1982-1986

那个年代,北大学生普遍用毛巾和带子缝成“饭包”,内装饭盒,挂在书包上,这是那个年代里属于北大人的共同记忆。

光线微弱的水房里,此起彼伏的洗漱声开启了园子里的一天。背起书包,拎着毛巾做的装碗勺的饭袋冲向食堂。早餐供应的油饼很受欢迎,加个鸡蛋,再来一碗玉米粥、小米粥或者碴子粥,这些足以提供上午学习所需的能量。

去教学楼得路过北大三角地,那里是信息的集散地,宣传栏整天覆盖着各类广告、海报、名家讲座通知,令人目不暇接。每一门课程在不同的教室里授课,所有班级都没有固定教室,这与中学很不一样。每天要搞清上什么课、在哪儿上课,不然糊里糊涂。临近中午的时候,教室里就响起盆勺碰撞的打击乐,叮叮咣咣地催促老师下课,免得耽误学生们冲去食堂抢“扒肘条”。

西南门外、马路对面是当时被北大学生亲切地称为“学七食堂”的国营饭馆——长征食堂,是改善伙食的好去处。那儿煮的水饺,馅儿足、油多,皮儿薄且韧,再加一瓶爽口的冰啤,就是夏天最惬意的享受。溜肉片,溜肝尖和番茄肉片价格相对低廉,也是当时学生常点的菜肴。




学习

1982-1986

那个年代,没有信息高速公路,没有自媒体、互联网,学生们有的,是一支笔、几本书,和一颗求知的心。

北大是非常注重精神追求的,各种思想非常活跃,读书的气氛非常浓厚,可以用“求知若渴”一词来形容。那时候北大学生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书店,有了什么好书同学们都会互相推荐。歇灯后也常有同学打着手电在床上夜读。课余时大家会自动凑在一起热烈地探讨小说、诗歌、话剧、电影等。

未名湖畔的体育场经常放露天电影,像《阴谋与爱情》《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苔丝》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深受大家的喜爱。票价在当时也就是一毛钱。

课余自习的地点往往是宿舍、教室和图书馆。图书馆是最好的自习场所,可座位紧张,得一大早去占座。早起的同学在座位扔一本书,就确立了对座位的“所有权”,别的同学可以暂时坐一下,但只要“所有权”拥有者一来,就要乖乖让座。为占座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会也试图找到办法杜绝占座,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燕南园是去图书馆的必经之路。在小树林中穿行,总能遇见那几位如同松柏一般令人肃然起敬的先生,朱光潜、冯友兰等人时常会在这里漫步,随时都会停下步子为学生的某一个问题答疑。




课余

1982-1986

那个年代,燕园里有许多小咖啡厅,学生经常在那里组织沙龙活动,很是活跃。

那时的未名湖诗歌朗诵会最初就在大饭厅举行。朗诵时,大饭厅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甚至过道上也都挤满了人。同时,年轻学子将自己的油画作品在这里展出,接受品评。由此,大饭厅又成为艺术的殿堂。

大饭厅的西面有个不小的舞台,放电影时幕布就悬于其上。这儿的的电影票价低廉,而看电影又是学生们难得的娱乐活动,因此每到放映日,门口便排满了自带方凳的学生。

1983年,大饭厅变成了“大讲堂”。到如今,曾经清灰一色的大饭厅已经变成了镌刻着百廿记忆的百周年纪念讲堂。

北大的环境既适合读书做学问,也适合谈恋爱说风情。未名湖的白天书生们可以读书赏景,尽享逸趣,未名湖的夜晚则属于情侣们的天下,清风朗月也尽为他们所揽了。31楼号称“公主楼”,一到晚上,便会有多情的男士怀抱吉他,或弹奏小夜曲或引吭高歌,如果他的“对象”有意,没过多久便会在宿舍里修饰打扮一番从楼门口出来,若是无心,某一宿舍的女同学们便会一齐把那位多情郎笑话一番,几次三番,“业余演奏员”便会自动退场。




活动

1982-1986

那个年代,相信年轻,相信希望,相信自己的兴奋与祖国的进步同在,青春中国也相信他们。

1984年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北大学生也参加了游行和群众联欢活动。当年,班上几位同学被挑选出来参加学生方队,参加游行。他们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参加集训,训练了有2个月的时间。国庆节当天上午,当群众游行时北大学生打出意外的横幅——“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这也是北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激情彰显。

晚上举办联欢活动,学校用公交车把同学们提前几个小时接到天安门广场,广场上画好了线,排出了学校名称,学生在规定区域内活动,跳集体舞,唱革命歌,观看烟火燃放,一直到晚12点才结束。

国庆节后,班级还会组织秋游,同学们一路歌唱,生动活泼,既赏景,又游玩,十分惬意。




毕业

1986

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被社会上的人们称为“天之骄子”,怀揣着创造美好世界的宏愿。那时候的大学生,没有就业难题,也从不怀疑自己的前程。

1986年春节过后,82级学生们开始忙论文,为毕业做准备。那时论文需学生自己定题,老师审阅,在稿纸上誊清后交给老师。

到了6月份,盛大的毕业留念仪式便开始上演。学校举办集体照相活动,邀请系领导、老师和全班同学集体留念。同学们在毕业通讯录上写下对其他同学的祝福之语,留下工作单位,作为未来联系之用。这些泛黄的照片与纸页贮存着四年的北大青春记忆,被珍藏至今。

1986年英语系毕业合影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从八零年代涉渡而来,一支青春之歌永远回荡在岸边,回荡在如今已行千里却依旧时时感念的青春记忆中。


不曾忘却,也无法忘却,那一段流金岁月,值得被铭记和传诵,也值得被定格与记录。


应1982级本科校友集体申请,北京大学校友会联合北京大学档案馆向每一位1982级本科校友送上专属的入学40周年纪念礼物!


时空隧道已开启!


即刻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北大校友”小程序输入您专属的“时光密码”,完成身份认证,进行活动报名

5月9日-13日,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为您一对一投递专属“时空贺卡”(特别说明:校友个人提供的信息仅用于验证校友身份,不得用于授权之外的其他途径。)

光阴流转

岁月辉映

燕园常新

1982年的湖光塔影常在

与北大邂逅40年的你们

亦常在母校心中


特别鸣谢:感谢钟振奋、丁心伯、李少青、杨红林、吴仁青、杨文利 、廖力等多位82级校友积极为《北大人》投稿,由于此次篇幅有限,部分校友文章未能刊登,后续我们还会继续关注和推送82级校友回忆文章,敬请期待!


策划:北京大学档案馆,北京大学校友会、校友工作办公室

参考文章:钟振奋《我的北大情结》

丁心伯《燕园琐忆》

姚洋《北大的楼和北大的人》

征集策划:陈韩梅、肖怡、李博宇

技术支持:张张

文字:李博宇、蔺绍春、张洪铭

图片:英语系李少青、地震地质专业杨红林

排版:李博宇

责编:陈韩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大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