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槎大富发现几百年前的城隍庙,请教于戢斗勇先生

话说佛山 c2000
2024-09-01

点击上面“蓝字”     关注“c2000_cn”


张槎大富发现几百年前的城隍庙,

请教于戢斗勇先生


大富的乡里来信息,大富发现了几百年前的城隍庙石对联。大富村(开村近八百年)最靠近王借岗的地方,以前有一间城隍庙,现在还保留一对门口石柱,石柱有联云:


万里波澄,天语高悬南海上;

千家烟绕,王灵分聚富溪中。


嘉庆戊辰重刊

大富古时雅称富溪,千家烟绕。


==

(谭永伟/图)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城隍庙,明太祖:“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清代,基本完全继承了明代的城隍典章制度。


大富古时候还有借山寺、大士、关帝庙、富溪书院。

清道光十五年《南海县志》记载:“王借山在县西南六十里,高三十余丈,当浈郁二水之冲,孤峙河干,近佛山镇。与紫洞相望,为土炉、大江、张槎、佛山一带保障。大富環其麓,,山产石如剑戟,然开採则盗贼频兴。明御史屠应坤奏封之。麓西北有大士、关帝庙,富溪书院,借山古寺……”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南海县志》

(《南海县志(同治)》)


明末清初从沙口入佛山,屈大均王借冈阻浅,成鹫泊王借冈候潮,和明末清初的佛山人柯有遇都有诗相传:


《王借冈阻浅》

(明末清初·屈大均)

水浅惟沙口,停舟待暮潮。

枫黄霜色淡,竹翠雨容消。

米遣鲥鱼换,船将蛋女招。

苍苍山月上,酒至放兰桡。


“米遣鲥鱼换,船将蛋女招。”一句可以知道,明末清初沙口大富一带已是鱼米之乡,鱼女卖鱼换米是常态。


柯有遇《王借岗》

(明末清初)

芙蓉如画照空青,海上神鞭借不成。

一自飞章逢柱史,至今灵石寿苍生。

春归鸟鹊巢荒寺,日暮牛羊牧古营。

闻说青山销浩劫,年年听尽汐潮声。


“春归鸟鹊巢荒寺,日暮牛羊牧古营。”可知当年沙口大富景色。


泊汾水闻琵琶社题 

成鹫〔明末清初〕

不知弹者为谁弹,一曲嘈嘈十指寒。

唤起同舟听胡语,前程多恐是桑乾。


成鹫清初是隐居弼塘村,经常往返于沙口汾江的和尚。有诗《泊王借冈候潮,望旧隐马山,寄怀李远霞,先与远霞有约,同游中宿》 ,说的就是这一带景色。

寒潮不久盈,水落山月吐。

停舟宿浅沙,隔岸人争渡。

渡头老树根,记得昔游处。

遥遥云水心,忽与故山遇。


李孙宸(晚明香山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晚泊大富村 

(一)

维舟上断岸,曲径石桥斜。

林迥衔残日,湖空宿落霞。

往来见渔艇,三五出人家。

向晚看潮长,桃源或有花。

(二)

咫尺西樵路,人家别一村。

山川淳朴处,井里凿耕存。

有客看游艇,呼童问水源。

潮生催解缆,江上正黄昏。

(《全粤诗 》第 555卷)



李孙宸这里“往来见渔艇,三五出人家。咫尺西樵路,人家别一村。”下面陈锦光”海畔童吹归犊笛,沙头人泊打鱼舟。“多乡土亲历啊。


《王借山》清·陈锦光

一山突兀峙中流,王借遥分粵岭秋。

海畔童吹归犊笛,沙头人泊打鱼舟。

远天东望星初见,斜日西旋影尚留。

村屋颇宜烟景媚,候潮枕石更何求。


明代正德年间,佛山镇西北数里,有一处名叫大富堡的地方。那里地处东平河畔,王借岗下,山水相依,绿树成荫,景色秀丽。住在大富堡的乡民,凭借着青山秀水和肥沃的乡土,养鱼种地,用勤劳的双手耕织着生活的图画。他们热爱家乡的一山一水,给许多自然景物冠以美丽而有特色的名字。借山古寺、西山石壁、金盏艮盘、村心古墓、独树桃红、村中池塘、马廊吊窦、百鸟归巢,乡人称之为八景。


借山古寺:位于村西王借岗南麓,占地数十平方米,坐落于绿树丛中,清净脱俗,内有僧人管理,香火鼎盛,在附近农耕的村民,常到寺内歇脚或下棋。于上世纪初坍塌毁弃,上世纪四十年代还可见残迹。有过这样一个传说:管寺僧人酷爱下棋,有村民蛤乸仁常到该寺庙与其对弈,一日,忽来了个野和尚,欲霸占该寺,寺僧当然不允,引起打斗,从寺内打到寺外,再打到沙地,因野和尚有点武功,寺僧渐渐不敌,在旁观战的蛤乸仁急了,忽来灵感,当寺僧转到上风头时,连忙大呼:戽水上高田(象棋着法)寺僧醒悟,利用上风头用脚踢沙向野和尚脸面撒去,顿时使野和尚睁不开眼,败走而去。




但《历史长河中的张槎》所论述如下:

“虽然有古代诗人对王借岗的歌咏,但一些人误读为“远在明清时期王借岗就列入名胜,为佛山镇人游集之所……”这样的文字经常见诸报端及新媒体,这是轻率的结论,与事实不符。其理由一:王借岗历史上四周都是滩涂沼泽,行走极其艰难,加上毒蛇恶虫出没,人若登山,不死即伤;理由二:乡人对王借岗怀有敬畏恐惧之情,怕神灵怪罪,绝不敢上山;理由三:民间百姓生活贫困,向无所谓“旅游”概念,不可用今天的休闲意识去揣度古人生存状态;理由四:流传的八景之说,王借岗是其中之一云云,不过文人骚客,泛舟经过远眺有感而发矣。王借岗当东平水道中央,当年水路十分繁忙,南下舟客与入汾江东去的商旅,都能看到。赞其险峻,叹其如神,因而其名远播。而所谓“八景”,除去初选、初衷甚美,后来粗制滥造、勉强凑拼,已经不是雅事,不足夸口了。”又说“自张槎开埠至新中国成立,没有人在岗上居住劳作,更无聚落。”


《历史长河中的张槎》,作者:戢斗勇,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



大富村,位列佛山古镇之西面,辖九个小组,面积近叁千亩,人口近六千人。西邻东平河道,东与村尾村为邻,南与莲塘村接壤,北与村头村相邻。富村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开宗拓展,历史悠久。八坊族亲,皆属谭氏。水依东平河之滨,背靠王借岗之麓。渔樵耕读,翠竹笋香,瓜瓞延绵。崇文尚武之地,多有贤士。富溪秀水,谭仙惠泽,善德布施。宏阳古道,枕岁月之沧桑,观人事之迭代。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工商并驱,焕发生机。村居营造,如金玉之锃美。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梓里乡事,尽览其中。


以上就现在的新发现和古籍、文献,明末、清初广东的和本土的著名诗人的著作描写,请教戢斗勇先生,张槎开埠至新中国成立,更无聚落?民间传述与事实不符?


[c2000_cn]欢迎赐稿 商务合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2000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